库兹涅茨周期
库兹涅茨周期亦称库兹涅茨循环。由美国经济学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西蒙(Kuznets,Simon)提出而得名。库兹涅茨通过对19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美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发现许多生产部门尤其是基础工业部门的经济增长率,约15到22年呈现有规则的波动,其原因是人口(特别是移民)的波动。
- 中文名称 库兹涅茨周期
- 简介 长经济周期
- 释义 揭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
- 提出者 西蒙·库兹涅兹
提出时间
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兹在《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一书中提出。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提出的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由于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加以划分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他认为,现代经济体系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存在一种持续,不可逆转的变动,即"长期运动"。他根据对美、英、法、德、比利时等国19世纪初叶到20世纪初期60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生产量和35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价格变动的时间数列资料,剔除其间短周期和中周期的变动,着重分析了有关数列的长期消长过程,提出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长度从15年到20年不等、平均长度为20年的"长波"或"长期消长"的论点。
标志体现
库兹涅兹周期典型的是美国大移民时代就是这一周期的体现,主要标志是两大因素互相作用推进发展,一个是居民财产购建,二是人口转移。80年代中前期主要早期集中在农村改革带来的农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进入到"数量性扩张",农村住房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资产累积;中后期农民开始了就业变动,"离土不离乡"的过程,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城市居民进入了家用电器普及化过程,城乡居民进入以耐用消费品为主导的"追求消费质量"阶段,家庭资产中的家用电器累积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