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田阳敢壮山壮族歌圩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的敢壮山是壮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敢壮山布洛陀歌圩是中国最大的歌圩,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田阳敢壮山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是广西最古老、最大的歌圩。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田阳周边县、市及海内外的壮族同胞十余万人自发来到敢壮山,唱山歌、纪念布洛陀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
- 中文名称 广西田阳敢壮山壮族歌圩
- 批准文号 桂政发〔2010〕25号
- 遗产编号 16
- 确定日期 2010年5月30日
遗产信息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遗产名称:壮族歌圩(田阳敢壮山壮族歌圩、凌云县朝里壮族吼喊歌圩)
所属性质:第一批、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遗产编号:16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确定日期:2010年5月30日
批准文号:桂政发〔2010〕25号
遗产级别:自治区/省
背景知识
广西壮族自治区向来以歌海著称。据统计,广西的85个县、市中,已知有40个县、市有歌圩,共有642个歌圩点,大部分分布在桂西左右江和红水河流域的河池、百色、南宁地区,其中歌圩点最多的是百色市(71个)。歌圩起源于祈祷丰年或是祭祀活动。敢壮是壮语,敢是指山洞,壮是指壮人,敢壮山意为壮人居住的岩洞。
起源
田阳敢壮山歌圩起源于祭奠壮族祖先布洛陀的活动。传说农历二月十九是民间传说的布洛陀生日,历史上田阳附近的壮族群众从这一天开始到农历三月初九都会自发前往敢壮山祭拜传说始祖布洛陀。整个活动开始于农历二月十九的迎神归位,至三月初六止为祭拜布洛陀的时间,三月初七、初八、初九为对唱山歌时间。据史书记载,这一祭祀传统自隋唐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延续至今。尤其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前来拜祭的壮族群众都要唱山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规模最大、历史最古老的敢壮山歌圩。
序幕
穿过雄伟庄严的山门,抬头一看,往日清静安祥的敢壮山,山下出现了一片圩市,摆卖的摊点有如种类齐全的贸易集市,由此可以看到壮族歌圩之"圩"的含义。两个巨大的铜鼓耸立于山脚下,两条经幡般的条幅书写着"经诗广传善真美,圣乐长醉天地人"对联,有数十人组成的圣乐乐队拉开了歌圩的序幕。
同台竞技
唱歌的人们站满敢壮山下的草地上、树木下,歌声此起彼伏。平地里,《板鞋舞》、《稻草舞》趣味十足、活力四射,这些极具壮族特色的原生态歌舞向观者展示了壮族先民欢度歌圩的场景;山坡上,这边清亮的对歌声刚落下,那边雄壮的问歌又响起,山歌的奇趣斗巧尽显着令人心动的机智;而好动的年轻人们,则玩起了素有壮家橄榄球之称的"壮族抢花炮";而许多壮汉则在满是红番茄的池子里泼洒"圣女果",大秀壮家独有的摔跤绝技……在央视直播台上,大新高腔、马山三声部、黑衣壮、嘹歌等广西各地各具特色的山歌同台竞技,妙趣横生。
角逐新歌王
除了群众自发自由对歌外,敢壮山下还大摆山歌擂台,举办百色、河池、南宁三市山歌擂台赛,由数万歌手角逐新歌王,展示各路山歌风采。山歌擂台赛采取分歌种比赛的形式,比赛活动分3个赛场在山坡上进行,赛场上的山歌随编随唱,斗智斗趣,情深意浓,令人拍案叫绝。参加歌圩的群众说:"山歌其实是一种非常文学的东西。你看老乡们的笑脸,就知道他们非常喜欢这种流传了千年的文化。"
歌词
田阳敢壮山歌圩上,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歌者反复亲切呼唤的祖公"布洛陀"。"布洛陀"有特定的含义。用壮译汉的方式解读,"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之意,"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一个知道很多、很会创造的老人。在当地诸多神话传说中,就有关于布洛陀如何创造天地、造人、造火、造干栏、造稻谷、造牛等的叙述;在么经中,往往以"创造万物"为开篇,又分别设有造火、造稻、造牛、造狗、造鸡、造房、造文字、造祭仪等章节,并把这一切归功于祖神布洛陀的创造。故在田阳敢壮山歌圩上赞美最多的歌词是"布洛陀"。
文化内涵
田阳敢壮山歌圩跨越了漫长的历史时空,从"春祈秋报"的特定歌场向"歌唱为乐"的过渡发展,遂成为一年一度举行的传统歌唱节日盛会,是因为它是民众内心的所需。壮族歌圩既是人们以歌会友、以歌连情、以歌择偶的重要场所,亦是赛歌赏歌、求知教育、传承文化的主要形式,壮族的许多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产知识、道德伦理和歌艺才智等等,就是通过歌圩得以历代传承的。故歌圩既是壮族歌谣文化的表征,又是壮族传统文化的自然载体,亦是壮族诗性思维文化特性的集中表现。
通过中文国际频道开篇之作《放歌三月三》的节目,田阳敢壮山歌圩文化中爱好和平、努力创新、追求幸福的精神将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千年流传下来的歌圩更是这一文化内核的承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