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幡幢

2022-06-26 02:58:12 百科资料

1.即幢幡。 2.特指刹上之幡 。幡 : fān 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幢 : 幢 chuáng 古代原指支撑帐幕、伞盖、旌旗的木竿,后借指帐幕、伞盖、旌旗。

  • 中文名称 幡幢
  • 外文名称 无
  • 别名 幢幡
  • 用途 佛教用品

读音释义

  幡幢,音fān zhuàng,即幢幡。

出处引用

  唐·黄滔 《辞府相》诗:"今朝拜别幡幢下,双泪如珠滴不休。"

  唐·冯贽 《云仙杂记》卷七:" 庐山 远法师 命尽之日,山中峰涧寺落,皆见千眼仙人成队执幡幢香花赴 东林寺 。"

  特指刹上之幡。

  清·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钟鼓楼旁,矗两宝刹,高数丈,剪彩为幡幢。"

  明·沈德符 《野获编·外国·活佛》:"以珠琲为幡幢,金宝为法供,内府瑰异为之一空。"

  汉魏时期,幢出现在车行仪仗和佛教仪式中,一般是在立竿上悬挂单层或多层伞盖状丝织物,伞盖四周饰有垂幔、飘带;在幢幔上书写经文就成为经幢。

经幡

  唐代开始有石造经幢。初唐的石幢以镌刻经文为主,形体简朴硕壮。中唐以后,逐渐模仿丝织物幢的形状,建造多段石柱和多层盘盖相间叠加的石幢,并在盘盖四周雕出垂幔、飘带、花绳等图象。历五代至北宋,石幢的雕刻内容日益丰富,花纹装饰日趋华丽,但经文所占比例却日渐减少。石幢大多建于佛教寺庙。据记载,宋代还在刑场立幢。现存石幢中有年代可考的以广州光孝寺大殿前的石幢为最早,建于唐代宝历二年(826);以建于宋宝元元年(1038)的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为最高大,而且造型优美,是宋代石幢的典型作品。

  寂也

  若有法师驻锡某地,弘宗演教、导引众上,一般都会用二尚树法幢"来赞叹佛法的兴盛信"幢、幡"基本上同属一种类,但依形状作区别,虽然它们并不像香、花、灯、烛…等普遍为大众所熟悉,却也是供养佛菩萨、严饰道场之具,不知您对于幢有多少了解?

  幢,在古代军队中,为将领们作为指挥用的军旗,具有降敞、统领的意义,亦是王者的仪卫之物;而佛陀是大智觉者,能广说一叨法,能降伏一切魔军,因此,便将佛陀说法称为"建法幢",并以幢作为供养、严饰的供物之一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