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斑壁虎

带斑壁虎(学名:Coleonyx variegatus)体长10-15厘米,吻长5.1-7.6厘米。这是一种小型的细长的蜥蜴,体浅粉红色至黄棕色,并带深色带斑和斑点。皮肤柔软,头顶无对称大鳞。体背被粒鳞或疣鳞。无眼睑,瞳孔垂直。鼓膜裸露内陷,外耳道明显,耳后的颈侧有内淋巴腺。四肢发达,具5趾或第一指、趾退化呈痕迹状,爪能伸缩;指、趾扩展,腹面有攀瓣,上具微毛垫,可吸光滑表面。尾易断,可再生。雄性肛前或股部的1列鳞上有腺孔,称肛前窝或股窝。
生活于树林、开阔地、山区、荒漠及房屋内。夜间活动,主食昆虫。卵生,每次产2枚。是分布最广的北美种。
- 中文名 带斑壁虎
- 学名 Coleonyx variegatus
- 别称 美洲西部斑沙虎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征
带斑壁虎是分布最广的北美种,体长10-15厘米,吻长5.1-7.6厘米。这是一种小型的细长的蜥蜴,头部和身体呈斑驳浅棕色、浅粉红色、黄棕色、浅黄色、粉红色、棕褐色或奶油色,并带深色带斑和斑点。它们体背腹扁平,指、趾端扩展,其下方形成皮肤褶襞。与其它壁虎的不同之处是突出的眼睛外有可以张合的眼睑,皮肤细软,通常没有排列的粒鳞(无结节),脚趾长而细,可在野外各种环境迅速爬行。眼睑的边缘为白色。肚子有点半透明。雄性身体的尾根部两边有突出杂粒。小带斑壁虎幼体2.5厘米,皮肤柔滑。



分布范围
分布于北美的索若拉沙漠,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端、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西部、下加利福尼亚州和墨西哥内地。从低于海平面到海拔约1520米的范围均有。
栖息环境
干旱地区、索若拉沙漠、针叶松森林、丛林。更喜欢岩石区域,但也常出没于沙丘带。
生活习性
壁虎的其他生理特征与蜥蜴类似,但是有一点不同:壁虎没有大脑,它的头部是中空的,两耳之间什么也没有。如果从壁虎的一只耳眼看进去,可以直接通过另一只耳眼看到外面。壁虎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髓中。它的尾巴可自行截断,以后还再生出来新尾巴。

活跃在晚上,白天躲藏在洞穴或表面物体下。整个冬季冬眠(通常11月至2月)。在地面上跟踪猎物时会卷曲尾巴。这种壁虎在受到威胁时能发出短促的“吱吱”声。食物是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
繁殖方式
每年的4月和5月开始繁殖,5月至9月均为繁殖期。此时雌性产1或2粒卵,孵化45天小带斑壁虎出壳。
亚种分化
该物种共有六个亚种,其中四种在美国,两种以上在墨西哥。
序号 | 中文名 | 学名 |
---|---|---|
1 | 艾博特带斑壁虎 | Coleonyx variegatus abbotti |
2 | 博格带斑壁虎 | Coleonyx variegatus bogerti |
3 | 半岛带斑壁虎 | Coleonyx variegatus peninsularis |
4 | 斯莱文带斑壁虎 | Coleonyx variegatus slevini |
5 | 索若拉带斑壁虎 | Coleonyx variegatus sonoriensis |
6 | 犹他州带斑壁虎 | Coleonyx variegatus utahensis |
7 | 圆斑带斑壁虎 | Coleonyx variegatus ariegatus |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7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