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帻
2022-07-01 13:53:07 百科资料
巾帻是古代汉族冠饰之一,汉以来,盛行以幅巾裹发,称巾帻。隋大业二年制定舆服,武官平巾帻、袴褶。唐昭宗时,十六宅诸王以华侈相尚,巾帻各自为制度。参阅《隋书·炀帝纪》上、《新唐书·五行志》一。
- 中文名称 巾帻
- 外文名称 jīn zé
- 出自 《隋书·炀帝纪》
- 用途 服饰
简介
巾帻 拼音:jīn zé

隋大业二年制定舆服,武官平巾帻、袴褶。唐昭宗时,十六宅诸王以华侈相尚,巾帻各自为制度。参阅《隋书·炀帝纪》上、《新唐书·五行志》一。
历史发展
秦汉
帻,原是秦国武将围在额部的头巾,形状像长帕,汉朝起初常为卑位执事所用。汉元帝额头有壮发,所以戴帻遮挡,群臣效仿皇帝,帻于是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
帻的主体称为"颜题",两边围向脑后并延伸出竖立的双耳,耳下用方形的"收"连接固定。相传王莽秃发,在帻上覆巾,高隆如屋顶(俗语云:"王莽秃,帻施屋")。文官戴进贤冠,帻耳较长,冠梁和巾相叠呈"介"字状,所以称为"介帻",武官戴惠文冠(貂蝉冠),帻耳较短。童子之帻不加巾,表示未成年。
魏晋
魏晋时期流行笼巾。

宋朝
士人在头上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名称起源来自《东坡居士集》的"父老争看乌角巾"句,因而有东坡巾之名。
明朝
网巾,方巾在明朝出现,六合巾和四方平定巾都与政治有关(明太祖下令士民戴上)而颁定,其它的如浩然,逍遥,飘飘,周子,庄子,纶巾这些,明以前就有,明朝常见的有庄子,飘飘,程子等巾,冠类基本不变,小冠为盖住发髻,其他冠则盖住整个头部,唐以前大冠制配礼服,小冠可以外露,但宋以后小冠外要罩巾,另一个则是以前低贱阶级们的折上巾,反成了皇族的翼善冠。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