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州官放火

2022-07-10 00:55:07 百科资料

全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

  • 中文名称 州官放火
  • 拼音 zhōu guān fàng huǒ
  • 外文名称 One may steal a horse while another may not look over the hedge
  • 出处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典故

  宋朝有一州官名田登,深讳人用其名。以"灯"与"登"同音之故,是以不可言点"灯",脚叠迁必言点"火战艰愉"。若人不意触犯,田登辄大怒。

  农历正月十五,全州欢度元宵,按例大放花灯。官府贴告示时,讳用"灯"字,便在所有告示上大书"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不少外地人见此大为吃惊,问明缘由后,讽云:"真乃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

  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

原文

  田登作郡①,自讳②其名,触③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⑤。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⑥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④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

  1、作郡:治理郡县。

  2、讳:避讳,畏忌人家直称自己的名字。

  3、触:触动,触怒。

  4、榜揭:张贴告示,榜,告示;揭,高举,举,这里是张贴的意思。

  5、榜笞:榜,通"搒"(péng),店凳甩循捶击,捶打;笞,用竹板或荆条打。

  6、上元:阴历正月十五。

  7、其:他的。

  8、卒:士兵。

  9、举:全。

  10、书:书写。

  11、于:在。

  12、市:街头。

  13、依:按照。

  14、例:老习惯,旧例,惯例。

  15、多:大多。

译文

  田登作郡守时,自己规定要避讳他的名字,谁误犯了他的名字就生气,吏卒大多因此挨板子。人们不得不把"灯"叫做"火"。正月十五摆设花灯,允许民众进城观看,街上张贴布告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日。"

故事背景

  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心胸狭隘,专制蛮横。因为他名"登",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同音的字。说到他这个忌讳,还真有些来历……

  蒲田村,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方圆几千里,山、塘、田、地……树木茂盛,水清田肥。这些地方,大多都归村上的富翁"田百万"所有。这个老地主--田百万,虽家中良田万倾,但身边却无一子。于是,他到处花重金请风水,请高人卜卦。到了40岁时,终于得了一个儿子,视他为掌上明珠。算命的说:"晚年得子,必定升官晋爵,金银财宝滚滚而来。"于是,他为儿子早日登科、做官,一步登天,就取名叫"田登"。

  田登,出生的时候早产,大大的脑袋,两只极小极小的鼠眼,往上兑,眉不清,目不秀,身材矮胖。从小顽劣,又是出自富豪之家,便总是欺负小朋友,而小朋友们也常常拿"凳子"取笑他。他受不了这个气,便向他爹屑备协乃田百万说:"他们都拿'凳子'取笑我,我长大当官以后,一定要让所有人都不说这个字。"

  田登当官后,命州内的百姓不许说与"登"同音的字,要用某字来代替--花园里的灯心草叫做开心草,灯台、灯罩、灯笼得叫亮托、姜档遮光、路照,太守出门登车得说驾车,就连吹捧太守"登峰造极"也得说"爬峰造极"……

  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轻则挨板子,重则判刑。

  一天,太守田登正在堂中坐着,一个仆人被衙役带上公堂。仆人扑通一声泪院颂跪倒在地,大声求侥:"冤枉呀!太守大人,今天我也没干什么呀!只是天刚亮,我就去厅前闭灯,不知犯了什么罪,被衙役蹬了一脚,差点被蹬下凳子。"太守田登一听,大怒,命人把仆人捆了个五花大绑,吼道:"大胆刁民,竟敢犯了我的忌讳还不知罪,拉下去,赏五十大板"……

  从此以后,太守府中上下,人人都不敢直呼他的"名讳"了……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马上要到来了,按照以前的习惯,州里要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的衙役贴出告示,钻踏迎让百姓按时来观灯。

  这次可让出告示的小官感到为难,用"灯"字要触犯太守的忌讳,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灵机一动,把"灯"字改成了"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后,百姓们看了都很惊慌,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大火呢!都纷纷收拾行李,争着离开这是非之地。当地的百姓,平时就对田登的蛮横无理已经非常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的告示,更是气愤万分。

  于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典故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