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是一剂疏散外风的方药,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疼痛,或见恶寒发热,舌苔薄白。
- 用法用量 饭后清茶冲服,一次3~6克,一日2次
- 有效期 24个月
- 执行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 主治 风邪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 功效 疏风止痛
中药方源
《局方·卷之二治伤寒》
药方组成
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 [各12g]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 [各6g]
细辛一两 [3g]防风去芦,一两半 [4.5g] 薄荷不见火,八两 [12g]
药物用法
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清茶调下,常服清头目。[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g,每日二次,清茶调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药物主治
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配伍特点
集祛风止痛药于一方,升散中寓有清降,疏风止痛而不温燥。

辩证要点
头痛,鼻塞,脉浮。
现代运用
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属风邪上犯者
药物功用
疏风止痛。
病理病机
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受感风寒湿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惟风可到”。故外邪自表侵袭经络,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
药品方歌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药方分析
君 川芎 量大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祛风活血而止头痛,“诸经头痛之要药”
┌ 薄荷 ┐
臣 ┤├ 轻而上行,善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 荆芥 ┘
┌ 羌活治太阳经头痛[后脑牵连项痛] ┐
││
│ 白芷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心痛] │
佐 ┤├ 疏风止痛
│ 细辛散寒止痛,长于治少阴经头痛 │
││
└ 防风辛散上部风邪 ┘
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1.本方为主治风邪头痛的常用方剂。以头痛,鼻塞,脉浮为证治要点。
2.方中药物以辛温之品为多,故主要适用于风寒头痛,但对于风热头痛亦可加减应用。若头痛属风寒者,可重用川芎,并酌加苏叶、生姜等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属风热者,去羌活、细辛,加蔓荆子、菊花以散风热。若头痛久而不愈者,可配全蝎、僵蚕、桃仁、红花等以搜风活血止痛。
3.对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所引起的头痛,属风邪为患者均可应用。
对于气虚、血虚或因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均非所宜。
《医方集解》:“此足三阳药也。羌活治太阳头痛,白芷治阳明头痛,川芎治少阳头痛,细辛治少阴头痛,防风为风药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风热在上,宜于升散也。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薄荷、荆芥并能消散风热,清利头目,故以为君,同诸药上行,以升清阳而散郁火。加甘草者,以缓中也。用茶调者,茶能上清头目也。”
附加药方
菊花茶调散
方源:《医方集解》
组成: 由川芎茶调散加菊花、僵蚕、蝉蜕。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食后茶清调服
功用: 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主治: 风热上扰头目。偏正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
现代研究
川芎茶调散对12甲基242苯基21, 2, 3, 62四氢吡啶(MPTP)致小鼠多巴胺(DA)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 用,并从抗氧化角度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5月龄的雄性C57 /BL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川芎茶 调散高、中、低(75, 50, 25 g·kg- 1生药量) 3个剂量组、模型组。每组8只动物。观察爬杆实验测试行为学改变, HPLC检测小 鼠纹状体中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小鼠黑质中TH阳性细胞数,荧光比色检测黑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 力。结果:高、中、低剂量川芎茶调散对帕金森氏病( PD)小鼠的行为损害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P < 0101) ;川芎茶调散高剂量 组小鼠纹状体中DA含量及TH 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 < 0105) ;川芎茶调散中、高剂量组相对于模型组, SOD 活力显著增高( P < 0105) 。结论:川芎茶调散可明显改善MPTP所致的小鼠PD模型的运动障碍,同时能对MPTP引起的DA 神经元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川芎茶调散对DA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