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
古称劳山、牢山、不其山,又名辅唐山、鳌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境内。为我国沿海名山之一,主峰名巨峰,俗称崂顶,海拔 1133米。道教名山。
崂山道教的历史沿革
因地处海滨,岩深谷幽,风景秀美,自古便被人们誉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山中不仅住有神仙,而且还有可致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古往今来,许多方士、道士及文人墨客纷纷前往山中隐居修炼及参观游览。据山志记载,秦始皇曾赴崂山求仙,会仙人安期生;徐福入东海求仙药时曾从山中出发,今太清宫前海中尚留有徐福岛,为当年徐福东渡入海之处,宫东面有一巨石,上书“波海参天”,下书“秦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传说秦始皇曾于此东望蓬莱。
唐宋时帝王好方术,修仙学道之士视崂山为幽奥寻真之境,许多方士道人进入山中修炼,并修建宫观。唐、宋两代崂山道教肇兴,元、明两代达到鼎盛,至清代不衰。崂山道教由于王重阳所创全真派的入统,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均涉足崂山,丘处机三次到崂山说法阐教,影响深远。嗣后,北七真在崂山各创宗派,争建道观,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繁荣。迄今道众均为道教全真派。根据《胶奥志》、《崂山志》等书记载,崂山道教庙宇不止九宫八观,峰前崖后,山坳涧旁还有很多小道庵。崂山道众常说:“崂山道观天上星,七真降临归正宗,若问宫观谁为首,老君峰下太清宫。”在崂山道教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有李哲玄、刘若拙、丘处机、刘处玄、李志明、徐复阳、张三丰、孙玄清、耿义兰、齐本守等著名道人受过皇帝敕封。
著名宫观
崂山尚存道观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遇真宫、华楼宫、蔚竹庵、白云洞、明道观、关帝庙、百福庵、大崂观和太和观。其中,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皆修葺一新,成为道教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遇真宫
建于元朝,有三殿,殿中神像都是元代彩塑,价值较高。玉皇殿上有块翘首鹤状巨石,上镌一洞叫 “仙鹤洞”,洞上有丘长春书“仙鹤洞”三字。洞旁有徐复阳墓,墓东有“舍身台”,台上有“炼魔石”,台东下面是一道深涧,名叫“摸钱涧”。
明霞洞
一块巨石构成,石上刻有“明霞洞”三字,传说当初洞很大,清康熙年间一场雷雨,洞忽然坍塌,如今洞石大半埋在地里。“明霞洞”的西面有斗姆宫,是元代所建,明朝隆庆年间,道士孙紫阳重加修缮,洞西旁挺立的巨石上,刻有“孙紫阳修真记”。从洞后梯形小径而上是“紫阳洞”,即孙紫阳的静养处,洞左侧有一小洞名“三峰洞”,传说系张三丰所凿。
华楼宫
创建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8),天顺年间(1328)重修,宫右上有大石垒迭的峰顶,叫“凌烟崮”,崮南下为“山岩子洞”,洞中藏有元朝道士刘志坚的遗骨,洞门如今敞开着。据传说,洞口起初封闭,明万历年间,由于雷雨,洞门忽然开裂,洞中刘志坚的遗蜕完好如故。如今洞中刘志坚的遗蜕已失,洞旁石上镌“云岩子刘志坚永止门三阳洞”等字。云岩子刘志坚是华楼宫的初建者,在宫中修行30年,死后其弟子为其立了一座行状碑,叙述其苦修经过,碑文由元大学士赵世延所撰,现立于宫中。
太平宫
建于宋初,是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当时命名为“太平兴国院”,又称“上苑”。宫内照壁上刻有“海上宫殿”四字,相传是敕建时所题。
上清宫
简称上宫,宋初敕建,元朝大德年间道士李志明,重加修整。丘长春在此留有不少石刻,庭中石上镌“访道山及青玉案词”一首,另一石刻“上清宫”三字,宫西巨石上镌“鳌山上清宫”并诗十绝。在宫南有丘长春墓,据元史记载,丘长春的遗蜕在北京白云观,这里应该是他的衣冠墓。
太清宫(见崂山台清宫条)
崂山宫观之首,与上清宫、太平宫同是宋太祖为华盖真人敕建的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