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山萘

2022-07-05 17:25:39 百科资料

山萘,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块状,芳香。叶2-4片贴近地面生长,近无柄,有叶鞘;叶片近圆形。干时于上面可见小红点。花6-12朵顶生,半藏于野鞘中, 花白色,有香气,唇瓣深至中部以下,基部具紫斑,雄蕊无花丝。药隔附属体为正方形。

  • 中文名称 山萘
  • 外文名称 Rhizoma Kaempferiae
  • 类别 温里药 
  • 拼音 SHAN NAI

简介

  【名称】:山萘

  【类别】:温里药 【拼音】:SHAN NAI

  【拉丁】:Rhizoma Kaempferiae

  【别名】:三萘子、三赖、山辣、沙姜

  【原植物】: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块状,芳香。叶2-4片贴近地面生长,近无柄,有叶鞘;叶片近圆形。干时于上面可见小红点。花6-12朵顶生,半藏于野鞘中, 花白色,有香气,唇瓣深至中部以下,基部具紫斑,雄蕊无花丝。药隔附属体为正方形。

  【化学成分】:山萘的干燥根茎。主要含挥发油(龙脑、桉油精、莰烯、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桂皮酸乙酯、3-蒈烯、对甲氧基苏合香烯等)、山柰酚、山柰素及蛋白质、淀粉、黏液质等化学成分。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0.3~0.5cm。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的有根痕或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粉性,常鼓凸。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

山萘

  【产地】:广西、云南、广东、台湾

  【采收加工】: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性味归经】:温;辛;归胃经

  【功能主治】: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搐鼻。

形态描述

  多年生草本。根茎块状,单生或数个连生,绿白色,芳香,具浅横纹,根从根状茎上生出,粗壮,多数。无地上茎。叶2~4枚,相对而生,贴地,广椭圆形或近圆形,长7~20厘米,宽5~12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心形,下延成鞘,绿色,有时叶缘及先端紫色;近无柄。穗状花序从两叶间生出,有花4~12朵,白色,芳香;小苞片披针形,绿色,长约2.5厘米,花萼与苞片等长;花冠管细长,裂片狭披针形,1.2~1.5厘米,唇瓣阔大,径约2.5厘米,中部深裂,2裂瓣顶端微凹,白色,喉部紫红色;退化雄蕊倒卵状楔形;能育雄蕊1,无花丝,药隔附属体正方形,2裂;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基部具2细长棒状物,柱头盘状,具缘毛。蒴果,长圆形。花期8~9月。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草丛中,现多为栽培。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药品介绍 山萘

  名称:山萘

  类别:温里药

  拼音:SHAN NAI

  拉丁:Rhizoma Kaempferiae

山萘

  别名:三萘子、三赖、山辣、沙姜

  药用部位:根茎

  产地:广西、云南、广东、台湾

  采收加工: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性味归经:温;辛;归胃经

药品功能及用法

  功能主治: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搐鼻。

  禁忌:

  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注:药材炮制参见《中药材炮制通则》

山萘粉

介绍

  香辛料是人们饮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也是生产肉制品的主要原料。香辛料的香味成分主要存在于精油中;传统方式加工的香辛料在粉碎过程中物料温升过高,精油受热挥发,造成精油大量损失;影响产品的品质。

山萘

  目前对精油的提取主要采用低温粉碎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预先将待粉碎的香料冷却冻结到脆化点以下,利用其低温脆性轻而易举的将香辛料粉碎。使香辛料内极易挥发的香味成分完美的保存下来,减少加工中香辛料内所含精油的损失,其有效成分可保存95%以上,用低温粉碎加工的香辛料,精油含量是常温粉碎产品的3-5倍。使用低温粉碎香辛料可以降低成本,突出产品的风味,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低温粉碎香辛料具有以下优点

  一、香辛料中香味物质含量高:香味成分保存率达95%,传统粉碎保存率为20%-40%。

  二、粉末流动性更好,粒度分布更均匀。

  三、可以粉碎油脂含量高的香辛料(如胡椒、肉蔻),而不需要添加任何助磨剂,就可以达到高细度,保证产品的原汁原味。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