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尴尬

2022-07-15 21:33:07 百科资料

尴尬是汉语词汇,拼音是gān'gà,意思是指处境困难,窘迫,不知所措,不好处理。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尴尬、行不正也。"

  • 中文名称 尴尬
  • 外文名称 awkward; embarrassed; discomfiture;
  • 拼音 gān'gà
  • 分类 形容词
  • 出处 《说文》

释义

  行为、态度不正常。

  处境困难或事情棘手,难以应付。

出处

  《说文·尢部》:"尴,尴尬,行不正也。" 段玉裁 注:"今 苏州 俗语谓事乖剌者曰尴尬。"

  《水浒传》第十回:"却才有个 东京 来的尴尬人,在我这里请管营、差拨吃了半日酒。"

  沙汀 《老烟的故事》:"至少他是平静下来了,没有那种坐立不安的尴尬神情。"

  明 施耐庵《水浒》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武松早睃见,自瞧了八分尴尬。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戴监生》:"汝牂羝不辨,香臭不分,有何尴尬,其恃汝母为护符耶! "

相关

  "尴尬"一词,《说文》作"尴尬"。《说文》:"尴,不正也。从尣兼声。""尬,尴尬也,从尣介声。"也就是说,"尴尬"二字都是形声字,形旁是"尣"。"尣",是什么意思呢?《康熙字典》:"'尢'(wāng)字本作'尣',通作'尩'。"而"尢"字《说文》解释为:"跛,曲胫(人)也。从大,象偏曲之形。"段玉裁注:"跛者,蹇也。跛者多由曲胫。"察其篆体,"尢"确实象"曲胫之人"。《词源》解释得更为清楚,摘抄如下:

  尪:骨骼弯曲症,胫、背、胸弯曲都叫尪。尢(尣)的重文,或作尩、尫。《左传僖二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尫。"注:"巫尫,女巫也,脊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谓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吕氏春秋"尽数》:"苦水所多尩与伛人。"注:"尩,突胸仰向疾也。

  看来,"尢(尣)"是一种残疾,"尢(尣)"字旁的字多与人骨骼弯曲之状态有关。再举两例如下:

  尰:"足肿。说文作瘇。诗小雅巧言:'既微【=癓】且尰,尔勇伊何。'传:'骭【gan去声,三义:胫,小腿,肋骨。】疡为微【=癓】,肿足为尰。'"(《词源》)岳麓书社《白话四书五经》翻译为:"烂了小腿又肿脚。"

  尥(尦):"《说文》:'行胫相交也。'《六书故》:'今人谓筋骨弱,举足不随为尥。'"(《康熙字典》)

  按《集韵》"行不进"和《康熙字典》《说文》"行不正"的解释,"尴尬"的本义应该是因腿疾而走路不稳的样子。由此引申为"行为不正,鬼鬼祟祟"。《词源》援引例证: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这个开酒店的汉子又尴尬,也是鬼了!"《二刻拍案惊奇》(六):"后来见每次如此,心中晓得有些尴魀。"

  这两种词义现已不用,至于本文首段的两个"尴尬"应该都是后起义。"尴尬事"指"处境为难或棘手难处理的事情",这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义。如《雍熙乐府》(十二)【行香子】"名利贪婪,世事尴尬,空使人白发髧鬖。""尴尬"也引申为"不三不四,左右不是、没有着落",如"我们不能不正视汉语的尴尬地位。"它的另一个常用义属方言,指"神色、态度不自然","老师颇为尴尬"一例即是。

  现代汉语方言中比较接近古汉语的苏州话中"尴尬"读为"gāngà",保留了古音,《唐韵》的注音就是"古拜切"。从这个注音的角度,我们再看两例:

  《朱子语类"四七"论语二九》:"便是世间有这一般半间不界底人,无见识,不顾理之是非,一味谩人。"

  宋吴泳《鹤林集"二七"答家本仲书》:"又思向来讲学,只是半间半界,无诣平实处。"

  这两句中的"间界",苏州话就是读作"gāngà",其实就是"尴尬",《词源》:"间界,今通作尴尬。半间不界,也作半间半界:不深刻,肤浅不彻底。"《红楼梦》有例,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中,那个"尴尬人"--为保地位谄事贾赦帮这个颇有些春秋的老公向贾母讨她"离了她饭也吃不下"的大丫头鸳鸯为妾的那个邢夫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