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尖头塘鳢

2022-07-14 00:37:32 百科资料

尖头塘鳢(学名:Eleotris oxycephala)是塘鳢科、塘鳢属的一种鱼类。体长170~190毫米,大者可达210毫米。体延长,粗壮,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腹缘浅弧形隆起;尾柄较高。头中大,前部钝尖,略平扁,后部高而侧扁,头宽稍大于头高。吻短而圆钝,平扁。眼小,上侧位,稍突出,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平。眼下颊部具5条横行感觉乳突线。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距颇远。下颌突出,长于上领。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鳃孔宽大,向前向下伸达前鳃盖骨下方。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近;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鳍条中部上方;第二背鳍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胸鳍宽圆,扇形,中侧位。尾鳍长圆形。鱼体为棕黄带微灰色。胸鳍棕黄色,基部的上、下方各有1个小黑斑。背鳍、腹鳍和臀鳍为灰色,上有数纵列黑色点列,尾鳍灰色,散布白色小点,边缘浅棕黄色;生殖乳突为红棕色。

尖头塘鳢为暖水性淡水中、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河川和河沟的底层。游泳力较弱。摄食小鱼、沼虾、淡水壳菜、蚬、蠕虫及其他水生动物。生殖期停食。冬季潜伏在泥沙底中越冬。中国南方的各河川中颇常见。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在中国分布于长江、钱塘江、瓯江、灵江、交溪、闽江水系、木兰溪、晋江、九龙江、汀江、珠江等水系,以及海南、台湾、香港。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中文名称 尖头塘鳢
  • 拉丁学名 Eleotrisoxycephala
  • 别名 乌鱼竹壳、南模、黑笋壳、什抛、竹壳、黑淋哥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动物学史

  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la)是在1845年,由荷兰动物学家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1778-1858)与德国鸟类学家施莱格尔(Hermann Schlegel,1804-1884),在德国植物学家西博尔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1866)在日本主编的《日本之动物相》(Fauna Japonica)的鱼类分册中,根据采自日本的标本,以Eleotris oxycephala之学名首次记载。

  中国香港地区的"尖头塘鳢"是在1905年,美国鱼类学家乔丹(David Starr Jordan,1851-1931)与西尔(Alvin Seale),于美国国立博物馆报告《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 》第29卷,根据可能采自香港的标本,以"斑点塘鳢(Eleotris balia)"之学名首次被报道。

  尖头塘鳢的先定同物异名(senior synonym)为Eleotris oxycephala,次定同物异名(junior synonym)有Eleotris baliaEleotris fortis

形态特征

  背鳍Ⅵ~Ⅰ-8~9;臀鳍Ⅰ-8~9;胸鳍14~16;腹鳍Ⅰ-5;尾鳍3+16+3。纵列鳞47~52;横列鳞15~17;背鳍前鳞31~45。椎骨25枚。

  体长为体高3.7~5.9倍,为头长2.8~3.3倍。头长为吻长4.0~4.3倍,为眼径6.9~7.9倍,为眼间隔3.3~4.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1.8倍。

  体长170~190毫米,大者可达210毫米。体延长,粗壮,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腹缘浅弧形隆起;尾柄较高。头中大,前部钝尖,略平扁,后部高而侧扁,头宽稍大于头高。吻短而圆钝,平扁,吻长为眼径的1.5~1.8倍。眼小,上侧位,稍突出,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平,为眼径的1.8~2.3倍。眼下颊部具L1~L5共5条横行感觉乳突线;L1~L5各横行感觉乳突线均不向下延伸,止于颊部中央L8的纵行感觉乳突线上;从颏部沿前鳃盖骨下缘排列的感觉乳突线不分出横向行。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距颇远;前鼻孔圆形,具一短管,接近吻端;后鼻孔小,圆形,在眼的前方。口中大,亚前位,斜裂。下颌突出,长于上领。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上、下颌齿细尖,多行,为绒毛状齿带,内列齿较粗壮;犁骨和腭骨无齿。唇厚。舌大,游离,前端圆形。鳃孔宽大,向前向下伸达前鳃盖骨下方。颊部圆突。前鳃盖骨后缘中部有1弯向前下方的小棘。峡部宽大,鳃盖膜发达,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根。具假鳃。鳃耙小,颗粒状突起。肛门位于两个背鳍之间的下方,后方有1生殖乳突。颊部及鳃盖部被小圆鳞,在第一背鳍前方被中大圆鳞,体后部被栉鳞。吻部和头的腹面无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近;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鳍条中部上方,第一鳍棘短弱,第三、第四鳍棘最长,最后面的鳍棘平放时后端伸越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后部鳍条短,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的第二至第三鳍条下方,鳍条末端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圆,扇形,中侧位,其长约等于吻后头长,向后不伸达臀鳍起点。腹鳍较小,起点在胸鳍基部下方,内侧鳍条长于外侧鳍条,左、右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成吸盘,末端远不达肛门。尾鳍长圆形。

  鱼体为棕黄带微灰色;体侧自鳃盖至尾鳍基隐具1条黑色纵带及不规则的云状小黑斑;头部青灰色,自吻端经眼至鳃盖上方有1黑色条纹,颊部自眼后至前鳃盖骨也有1黑色细纹,鳃盖膜、峡部及颊部下方有20余个青色小亮点。胸鳍棕黄色,基部的上、下方各有1个小黑斑。背鳍、腹鳍和臀鳍为灰色,上有数纵列黑色点列,尾鳍灰色,散布白色小点,边缘浅棕黄色;生殖乳突为红棕色。

生活习性

  尖头塘鳢为暖水性淡水中、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河川和河沟的底层。游泳力较弱。摄食小鱼、沼虾、淡水壳菜、蚬、蠕虫及其他水生动物。生殖期停食。冬季潜伏在泥沙底中越冬。中国南方的各河川中颇常见。

  幼鱼出生于河溪下游,约3日后卵黄吸收即开始降河,穿越河口移栖内湾咸淡水至海水营浮游生活,约长至1厘米即转营底栖生活,幼年群渐迁浅水,于河口经咸淡水适应后进入下游淡水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在中国分布于长江、钱塘江、瓯江、灵江、交溪、闽江水系、木兰溪、晋江、九龙江、汀江、珠江等水系,以及海南、台湾、香港。

繁殖方式

  1龄鱼达性成熟。绝对怀卵量5460~14260粒,相对怀卵量220~671粒/克体重。生殖期为7~9月。卵径约0.4毫米。多在背风的湖湾内及近岸浅水处洞穴内产卵,在稳定及平渭的岩砾石或朽木底面,产一层约直径5-6厘米的卵块。亲鱼有守巢护卵的习性,直至幼鱼孵化为止。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尖头塘鳢具有经济性食用价值。其生长快,为塘鳢中较大型的种类。肉质味美,为中国东南沿海名贵的食用鱼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