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鲭鲨

灰鲭鲨(学名:Isurus oxyrinchus)是鼠鲨科、鲭鲨属的一种鲨鱼。 体呈纺锤型,躯干较粗壮,头、尾渐细细小。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尾柄具侧突。吻长而尖突。眼大,圆形,无瞬膜。鼻孔小,近于眼端。口裂宽,深弧形;唇褶约为颌长之半。颌齿侧齿而尖锐;前端齿头细长弯曲,后端齿头短宽,三角形;无侧齿头;每侧每列约10-12个,2-3列使用。喷水孔细小,位于口角上方。背鳍2个,第一背鳍中大,起点与胸鳍后端相对,后缘凹入,上角略尖圆,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很小,基底中部与臀鳍起点相对,后缘微凹入,上角钝圆,下角延长尖突;胸鳍宽大而延长型,镰刀状,但略短于头长,后缘凹入,外角钝尖,内角钝圆;尾鳍宽短,尾椎轴稍上扬,上尾叉较长大,由上叶、尾椎轴及下叶中部组成;下尾叉较短小,由尾鳍下叶前部的突出部分组成,中、后部间具缺刻。体背侧青灰色;吻腹侧及腹部淡色至白色。
近海上层大型鲨鱼,性凶猛,善游泳,速度快,可能是鲨鱼中游速最快的一种。主要巡游于大海,有时会游至沿岸及近海大陆架及岛架水域,夏季会随暖流移动。栖息深度由表层至深达740米左右,一般皆被发现于水表层。卵胎生,胎儿在子宫内有同种相残习性。性凶猛,掠食鲭、鲱鱼类等。广布于世界各大洋的热带和温带水域。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和台湾海域、南海。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拉丁学名 Isurus oxyrinchus
- 别名 尖吻鲭鲨、大西洋鲭、短鳍鲭鲨、青鲨、青皮鲨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外形特征
这种大而呈流线型的鲨鱼具有独特的月牙形尾鳍,长长的锥形鼻,大大的黑眼睛和剃刀般锋利的牙齿。上身为明亮的金属蓝色,而下面是雪白色的,年龄越老块头越大的个体往往白色区域更少而显得较暗。因此未成年体一般比成熟体更近于灰白色,且鼻尖上有一个明显的黑色标记。灰鲭鲨与仅有的另一种鲭鲨,长臂灰鲭鲨相区别,不只在于胸鳍更短,而且还有鼻下侧和嘴周边的部分呈白色,而长臂灰鲭鲨的则呈暗色调。

灰鲭鲨最大可达4米, 重量最高高达570公斤。
生活习性
灰鲭鲨属于暖水性上层游泳种类,迁徙季节温暖水域。 性凶猛,追食鲐鱼和沙丁鱼等鱼群。体长4m以上。食鱼类,特别是金枪鱼和旗鱼等远洋鱼类,以及其它鲨鱼。
生长繁殖
灰鲭鲨为卵胎生。一次产仔5到10尾。据称发育良好的灰鲭鲨幼仔会吃掉鲨鱼妈妈子宫中发育不好的手足同胞。
繁殖卵胎生被滋养,胚胎在子宫胎盘卵黄囊。 之间的4和25胎活是天生的在晚冬和早春,后15到18个月的酝酿期。其次是最初的较快增长速度。 雌性被认为休息18个月后出生之前再次怀孕。雌性似乎成为性成熟约17至19岁雄性成熟约7至9年。最大的已知年龄的灰鲭鲨是32年。

分布范围
这 是一个分布广泛的鲨鱼种类,发现于热带和温带水域在全世界的海洋。在大西洋西部的灰鲭鲨,分布在缅因湾的巴西南部,包括墨西哥湾与加勒比海。在东大西洋,分布范围从挪威,下不列颠群岛,地中海,科特迪瓦,加纳,南非。在印度洋的灰鲭鲨,是东非、红海至夏威夷附近海域,包括巴基斯坦,印度,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西兰。在东太平洋海域,范围包括阿留申群岛以南和南加利福尼亚,美国,智利。

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域。
相关报道
2013年6月6日,美国数名渔民在加利福利亚州的亨廷顿滩附近的海域内捕到一条很有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捕捉到的最大的短鳍灰鲭鲨。

2014年12月,英国北威尔斯渔民在巴茅思沙滩发现一条约3米长、怀疑被冲上岸后搁浅致死的灰鲭鲨,引来居民带同小孩到场围观。有民众看到鲨鱼尸骸后,表现兴奋,拔去鲨鱼尖利的牙齿作纪念。
2015年8月6日美国两名男子在海钓时意外遭遇一条巨型灰鲭鲨的"死亡威胁",这惊险一幕被船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保护级别
国家保护级别 | 不祥 |
CITES公约级别 | 未定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未予评估(NE) |
红皮书等级 | 未定 |
中国特有 | 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