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小球病毒

2022-06-25 07:09:38 百科资料

小球病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第一例电脑病毒(1988年)。发作条件是当系统时钟处于半点或整点,而系统又在进行读盘操作。发作时屏幕出现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圆点,作斜线运动,当碰到屏幕边沿或者文字就立刻反弹,碰到的文字,英文会被整个削去,中文会削去半个或整个削去,也可能留下制表符乱码。其规律是,ASCII码字符后3位为3(011)的,发生行反射;后3位为5(101)的,发生列反射,其它字符不改变小球运动方向。小球病毒后期经过一些好事者的改造,后期的变种运动的规律开始逐渐复杂化。

  • 中文名称 小球病毒
  • 外文名称  bouncing ball virus
  • 属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例电脑病毒
  • 发作条件 当系统时钟处于半点或整点

定义

  该病毒初版并不会对系统造成较明显的破坏,但在汉字模式下反应非常严重,会使程序无法正常运行,一些当时配置较低的机器会严重拖慢速度。

  从广义上定义,凡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统称为计算机病毒。虽然做过不尽相同的定义,但一直没有公认的明确定义。直至1994年2月18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条例》第二十八条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的种类虽多,但对病毒代码进行分析、比较可看出,它们的主要结构是类似的,有其共同特点。

分类

  整个病毒代码虽短小但也包含三部分:引导部分,传染部分,表现部分:

  1、引导部分的作用是将病毒主体加载到内存,为传染部分做准备(如驻留内存,修改中断,修改高端内存,保存原中断向量等操作)。

  2、传染部分的作用是将病毒代码复制到传染目标上去。不同类型的病毒在传染方式,传染条件上各有不同。

  3、表现部分是病毒间差异最大的部分,前两个部分也是为这部分服务的。大部分的病毒都是有一定条件才会触发其表现部分的。如:以时钟、计数器作为触发条件的或用键盘输入特定字符来触发的。这一部分也是最为灵活的部分,这部分根据编制者的不同目的而千差万别,或者根本没有这部分。

  系统引导型病毒

  分区引导记录病毒感染硬盘的活动分区引导记录,如小球病毒、Girl病毒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