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窦性心动过缓
- 挂什么科 心血管内科
- 哪些症状 精神萎靡、胸闷、抽搐、心律失常、心率过缓、晕厥、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
- 好发人群 婴幼儿
- 需做检查 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 引发疾病 交界性逸搏、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
病因
1.迷走神经张力过高
多见于正常儿童,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致,主要表现在睡眠、屏气、胃显著扩张时。经常从事运动的年长儿童也可表现窦性心动过缓。咽部敏感的小儿用压舌板检查咽部时亦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2.病理情况
少数见于病理情况,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肌炎和病毒性心肌炎,脑缺氧和颅内压增高,伤寒、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低及高血钾等病症均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应用β受体阻滞药、洋地黄、奎尼丁、吗啡等药物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3.心脏病手术后
特别是心房手术后,易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症状
正常儿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临床表现,多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就诊检查心电图或24小时心电图时发现。对于病理性原因致小儿窦性心动过缓,心率明显缓慢时,可出现精神差、倦怠,年长儿可诉头昏、胸闷。显著心率减慢时可出现晕厥,甚至抽搐。听诊时心率慢,常伴心律不齐,心音可正常。
检查
一般常规检查无异常,如并发于某些疾病之后,实验室检查随原发疾病不同而异。常规做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他视临床需要选择。心电图特点:
1.常规心电图(清醒和休息状态)
(1)窦性P波 Ⅰ、Ⅱ为直立波,aVR导联倒置。
(2)心率缓慢 <1岁<110次/分钟,1~3岁<90次/分钟,3~5岁<80次/分钟,5~10岁<70次/分钟,10岁以上<60次/分钟。
2.24h动态心电图(睡眠时)
<1岁<80次/分钟,2~6岁<60次/分钟,7~11岁<45次/分钟,12岁以上<40次/分钟,运动员可<30次/分钟。
鉴别
主要与下述疾病鉴别:
1.病态窦房综合征 运动试验或窦房结功能激发试验,心率增快不及原有心率的20%~30%,考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窦性心动过缓可明显增快,但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可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早期表现。
2.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于注射阿托品或运动后,心率可成倍增加,而窦性心动过缓逐渐加快。
3.2∶1房室传导阻滞 有时受阻P波重叠T波中,注意T波形态有无隐藏P波,可帮助诊断。
并发症
常并发交界性逸搏或病者窦房结综合征,显著心率减慢时可出现晕厥、抽搐,常伴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指由于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并引起严重的急性周围回圈衰竭的一种综合征。其病因以急性心肌梗塞最多见,严重心肌炎、心肌病、心包填塞、严重心律失常或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等均可导致本症。
预防
预防各种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肌炎和病毒性心肌炎;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毒症、风湿热、川崎病、神经系统因素、低温、麻醉与药物中毒等引起的心律失常;防止高血钾和各种药物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减少钾的来源:如停用含钾的食物或药物;供给高糖高脂饮食或采用静脉营养,以确保足够热量,减少体内分解代谢所释放的钾。
治疗
1.对于正常儿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可不予治疗,但需临床随诊。有明确病因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心动过缓伴症状或心率60次/min者为标准,不宜将心率提高到正常范围,以免加重心肌损害。
2.阿托品 可静脉滴注亦可口服,静脉推注0.01~0.03mg/kg,心率控制如上,常用于症状较轻或慢性患者,口服每次0.01~0.03mg/kg,3次/d。维持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心率范围。
3.山莨菪碱 用于症状较轻者,静脉推注用,剂量每次0.3~0.5mg/kg。余同上。
4.严重窦性心动过缓者 若上述治疗无效或不能改善者,需安装起搏器,防止发生心功能不全。
饮食
患者适宜多吃什么:
饮食宜高热量、高维生素而易消化的食物,平时可服用益气养心的药膳,如人参粥、大枣粥、莲子粥等。
患者不宜吃什么:
应戒烟忌酒,避免食用过硬不消化及带刺激的食物
食疗方:
①鲜蜜饮:取蜂蜜2~3匙,加温开水半杯,搅匀后饮用,每日2~3次。
②桃肉散:将核桃炒香后研末,睡前服20克,通便后改为10克。
③黑芝麻饮:黑芝麻适量,炒熟,每次1匙,用蜂蜜调,温开水冲服。
④黑木耳柿饼治高血压:
[配 方] 黑木耳6克,柿饼50克,冰糖少许。
[制用法] 加水共煮至烂熟。此方为1日服用量,常服有效。
[功 效] 清热,润燥。治老年人高血压.
⑤菊花酒治高血压:
[配 方] 菊花、生地、枸杞根各1000克。
[制用法] 共捣碎,取水10000克煮至5000克,用此汁再煮糯米饭2500克。大曲细碎,同拌令匀,入缸密封,候澄清,日服3次,每服一盏。
[功 效] 壮筋补髓,延年益寿。用治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注意:肝肾阳虚,脾胃虚弱者均不宜用 。
⑥白芍杜仲汤治高血压:
[配 方] 生白芍、生杜仲、夏枯草各15克,生黄苓6克。
[制用法] 将生白芍、生杜仲、夏枯草先煎半小时,再入生黄苓,继续煎5分钟。早晚各服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