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

2022-07-06 11:46:47 百科资料
丁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D)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的急性和慢性肝脏炎症病变。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只能存在于HBV感染的人及某些嗜肝DNA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动物中,极少有单独HDV感染。丁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同时伴随的HBV感染状态。
  • 挂什么科 肝病科
  • 哪些症状 黄疸、肝肿大、肝功能受损
  • 好发人群 婴幼儿
  • 需做检查 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丁型肝炎病毒(HDV)、丁型肝炎抗体、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精氨酰琥珀酸裂解酶、总胆红素(TBIL,STB)、尿胆汁酸、间接胆红素、甲状腺素(T4)
  • 引发疾病 慢性肝炎、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

病因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有缺陷的RNA病毒,它不能在被感染的患儿体内独立复制。它的装配依赖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合成,它的复制与表达也需要乙肝病毒(HBV)或其他嗜肝病毒的协助。丁肝病毒的这种特殊结构,决定了丁肝病毒与乙肝病毒共同生存的关系。所以丁肝病毒只能感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人。

  

症状

  1.急性丁型肝炎

  (1)HDV和HBV同时感染潜伏期6~12周。既往体内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同时感染两种病毒,即乙肝病毒和丁肝病毒。临床表现及血生化检查与乙型肝炎相似。为急性黄疸型,谷丙转氨酶有两次升高,呈双峰型或称双相型。由于两种病毒互相制约,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

  (2)HDV和HBV重叠感染潜伏期3~4周,在原有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下,又感染了丁肝病毒,使原有肝脏病情加重。大部分无症状,HBsAg携带者多表现为急性肝炎或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原为慢性肝炎者病情加重。预后不良。

  2.慢性丁型肝炎

  (1)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时,部分患儿可以形成慢性肝炎。儿童慢迁肝的临床症状较轻,仅在查体中发现肝功异常。也有患儿出现食欲不佳、全身无力、消瘦等症状。

  (2)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临床症状多样,有些患儿没有不适;有些患儿仅有轻度乏力、腹胀;也有些患儿面色暗黄、纳差、面部及颈部可出现蜘蛛痣,肝脏肿大,严重时肝功能衰竭。

  3.重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可以引起重型肝炎,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下降。多数患儿出现重度黄疸、腹水、出血、肝性脑病等。

  

检查

  1.病原学检查

  (1)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VAg)检查血清HDVAg阳性是诊断急性感染的直接证据。这项检查敏感度高、特异性强。肝内HDVAg检测更具直接诊断价值。

  (2)抗-HDV测定在急性HDV与HBV同时感染时,抗HDVIgM在早期出现,慢性感染期呈持续高水平,一旦病毒消除,该抗体迅速下降。抗HDVIgG多于发病后3~8周出现低水平;慢性感染时持续高滴度。

  (3)HDVRNA检查检测血清或肝组织内HDVRNA,是诊断HDV感染的可靠指标。

  2.常规做腹部B超,了解肝脏、脾脏等情况。

  3.血常规及凝血方面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血涂片中可见特异性淋巴细胞。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应注意病情加重。

  4.肝功及血清胆红素检测。

  

鉴别

  1.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是婴儿肝炎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病原,可急性起病,黄疸、肝大、肝功能损害及迁延不愈等。CMV感染单表现为肝损害时,临床上与乙型肝炎较难鉴别,但CMV肝炎肝脏肿大较乙型肝炎明显,多伴有脾脏肿大。当脾脏肿大甚至超过肝脏时,多为非乙型肝炎。本病血清CMV DNA阳性或抗CMV IgM阳性。

  2.中毒性肝炎和肝脓肿 细菌性感染引起的中毒性肝炎和肝脓肿临床以感染中毒症状为主,如高热、中毒面容,出现毒血症或败血症的症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0×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培养易培养到病原菌。

  3.川崎病肝损害 虽可出现黄疸,且黄疸也可很深,肝脏肿大,肝功能损害及胃肠道反应,难与急性乙肝重症早期相鉴别。本病通常发热持续不退,伴球结合膜充血,口唇潮红,草莓舌,咽部充血,手足硬性水肿,掌趾有红斑,指趾甲周有膜样脱屑,颈浅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特征。虽可血清白蛋白低下,但常有血小板增加。

  4.肝病型-肝豆状核变性病 此型主要以肝损害为主,表现肝脾肿大,肝区压痛,胃肠道反应可恶心、呕吐,黄疸日益加深,可有出血倾向,可呈亚急性重症肝炎,严重者导致肝功能衰竭。儿科临床凡严重肝损害需常规检测血清铜蓝蛋白,本病含量明显低于200mg/L,一旦低下,再检测血清铜氧化酶活性,同样显示低下。24h尿铜,患儿可高达100~1000µg。患儿眼角膜周边有铜颗粒沉积,呈环状,称K-F环,在眼科裂隙灯下观察到此环即可确诊。

  5.胆总管梗阻 儿童期的常见病因为胆总管狭窄和胆总管积石。多见于幼儿至学龄前儿童,曾遇1例患儿因黄疸、肝功能损害拟诊病毒性肝炎住院。未查出病原体,因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出院。又因发热、腹痛、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而再度入院。黄疸较深,伴发热,随着感染控制黄疸消退较快。经B型超声检查发现胆囊肿大和肝外胆管梗阻。此外99Tc核素扫描,显示核素滞留和梗阻存在,经剖腹探查证实而根治。

并发症

  发展成慢性肝炎,易发生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致肝功能衰竭。

  维生素缺乏症

  慢性肝炎常有维生素D缺乏,并由此继发钙和磷的缺乏,导致骨软化、骨胳疼痛,甚至骨折等。慢性肝炎、肝硬变、肝癌等常发生维生素A缺乏,出现暗视适应障碍和强光闪烁后视力恢复障碍。急性肝炎病程较长者亦可发生。

  干燥结合症

  包括干性角膜炎、口腔干燥及一种结缔组织疾病(最常见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全身性红斑狼疮,患者唾液腺或泪腺可肿大,多见于40-65岁女性,男女比例为1:9,罕见于儿童。

  甲状腺功能改变

  主要发生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血清蛋白结合碘、基础代谢率增高,碘吸收减少。多由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引起。

  

预防

  1.目前尚没有疫苗预防,因为丁型肝炎病毒对乙型肝炎病毒的依赖,故应预防乙型肝炎。

  2.新生儿及易感儿童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3.切断母婴传播途径:接产过程中保护新生儿皮肤不破损;HBeAg与HBVDNA阳性的母亲不喂奶。

  4.乙肝免疫球蛋白:适合给HBsAg、HBe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乙肝患者看护的一岁以内的婴儿及误输入或注射HBsAg阳性血制品的患儿,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5.严格筛选输血员。

  6.推广和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治疗

  基本同乙型肝炎治疗。主要选用干扰素(IFN-α),可有部分疗效。膦甲酸钠(PFA)用于急性重型肝炎治疗可提高存活率。慢性丁型肝炎,可试用干扰素α,能降低血清内病毒水平,部分病例HDV RNA转阴,ALT活力下降,改善症状,肝活检显示炎症坏死改善。剂量与疗程参见乙型肝炎的治疗。

  1.一般原则 经过适当休息,合理的饮食和支持疗法,多数患儿能在2~4个月内康复。

  (1)休息:急性期病儿需要充分卧床休息,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细胞恢复。当黄疸消退,症状减轻后逐渐增加活动。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后还应继续休息2~3个月,病情稳定可回学校学习,但需随访观察1年。慢性肝炎活动期应适当休息,如出现黄疸,应卧床休息。慢性肝炎稳定期可参加学习,但应该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2)营养: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安排饮食,注意适当营养,饮食要易于消化,多吃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如瘦肉、鸡蛋、奶类、豆制品等)、维生素(包括蔬菜、水果)。脂肪摄入量要适当控制。进食量要平衡,切忌盲目过量摄入。

  (3)支持疗法:频繁恶心、呕吐者可静脉输注葡萄糖、维生素和复合氨基酸溶液,以补充摄食不足,增加热量。静脉输注能量合剂三磷腺苷(ATP)、辅酶A(CoA)等。有低蛋白血症者可补充人血白蛋白。

  2.药物治疗

  (1)急性肝炎:大多为自限性,常需因地制宜选用保肝利胆的中、西药物2~3种进行治疗,可恢复正常。

  (2)慢性肝炎:治疗肝炎的药物很多,可归为几类,常在抗肝细胞损害药物应用同时选择免疫调节药物或抗病毒药物,切忌多类药物同时应用及更换治疗药物过度频繁。

  ①抗病毒药物:

  A.干扰素(IFN):IFN可激活2'-5'A寡腺苷酸合成酶,催化寡腺苷酸合成。此氨基酸能激活内源性核糖核酸内切酶,导致病毒mRNA裂解,阻止HBV复制。IFN-α和IFN-β产生于受病毒感染的多种有核细胞,IFN-γ产生于活化的T辅助细胞。IFN-α尚有促进T杀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效应。目前多采用干扰素(IFN-α),如基因重组IFN-α2b(干扰素),儿童用量10万U/(kg·d),皮下或肌内注射每周3次,疗程3~6个月。干扰素的副作用有高热、寒战、低血压、恶心、头痛及肌痛等。患儿首次接受干扰素治疗,可发生流感样综合征。剂量过大、疗程过长,可发生脱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不规则用药则可导致产生干扰素抗体,影响疗效。干扰素抑制HBV复制是肯定的,HBeAg及HBV DNA的转阴率可达40%~60%,而HBsAg转阴在10%~15%,近30%受治者可获得长期持续的效果。

  B.拉米夫定(lamivudine):拉米夫定是核苷类药物,可以抑制病毒DNA合成而阻止HBV,据全世界3000余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经验,每天100mg(1片)口服,可使病人血液内的HBV DNA降至测不出的水平(<1.6pg/ml),同时血清转氨酶水平相应降低,60%~70%病人可恢复正常。我国对429例病人的双盲随机对照治疗结果,也证明拉米夫定对HBV的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过1年治疗,血清HBV DNA阴转率为79.6%,转氨酶持久复常率为70.9%。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轻,与安慰剂组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按我国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指导组拟订的该药临床应用指导意见,确诊为慢性乙肝,性别不限,年龄在16岁以上,建议剂量为100mg,1次/d,口服。疗程1年,然后按患者的个体情况,再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服用。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适应证,对儿童期(3~12岁)慢性乙肝患者,探索安全性、有效剂量和疗效,探索对阻断宫内感染的效果,给孕妇产前8周至产后4周每天服拉米夫定100mg与安慰剂对照,观察阻断HBV宫内传播的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即将开始。

  C.阿糖腺苷(Ara-A)与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可选择性抑制DNA多聚酶和核苷还原酶活性,阻止DNA型病毒复制。阿糖腺苷(Ara-A)剂量为10~15mg/kg,溶于10%葡萄糖溶液(浓度0.5mg/ml)静脉滴注,疗程1个月。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肌痛、关节痛及神经痛,并可导致可逆性骨髓抑制。Ara-AMP,溶解度比阿糖腺苷(Ara-A)大,可以肌内注射,剂量、副作用与阿糖腺苷(Ara-A)相同,疗效不如干扰素(IFN)。

  D.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是核苷酸类药物,可使病毒胸腺嘧啶激酶转化,生成三磷酸ACV,对病毒DNA多聚酶有抑制作用。剂量15~20mg/kg,静脉滴注,1次/d,疗程2个月。可使DNA多聚酶和HBV DNA明显下降或转为阴性, 疗效也不如干扰素(IFN)。

  ②免疫调节药物:

  A.胸腺素(thymosin):通过影响cAMP而增强T细胞活化。治疗慢性HBV感染,剂量1mg/kg,1次/d,皮下或肌内注射,疗程2~3个月。

  B.特异性免疫RNA:是用HBsAg免疫动物后从动物淋巴组织提取,特异性传递免疫反应信息。剂量1mg,皮下注射,每周2次,疗程3~4个月。

  C.阿地白介素(白细胞介素-2):是活化T辅助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该因子能与免疫效应细胞表面IL-2受体结合,刺激这些细胞增殖和诱导产生IFN-γ,增强免疫反应。剂量500~1000U,肌内注射,疗程1~2个月。

  D.特异性转移因子: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动物后提取,为细胞免疫反应的激发和增烈剂。剂量2ml,皮下注射,隔天1次,疗程2个月。

  E.淋巴因子激活性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简称LAK细胞:系用IL-2和IFN-γ刺激其前体细胞,将IL-2 2000~3000U加入乙型肝炎患儿抗凝血50ml,置CO2孵箱培养6~8h后输入患儿,每周2次,共8~12次为一疗程。

  ③保护肝脏药物:

  A.三磷腺苷(ATP):为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释放能量供细胞利用,改善细胞营养,剂量1O~20mg/次,肌内或静滴,1次/d。

  B.辅酶A(CoA):是体内乙酰化反应的辅酶,对蛋白质、脂肪、糖代谢起重要作用,如乙酰胆碱的合成和肝糖原的积存等。剂量50U/次,肌注或静滴,1次/d。

  C.细胞色素C:为细胞呼吸激动剂,对组织的氧化和还原有迅速的酶促作用,还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剂量15mg/次,肌注或静滴,1次/d。

  D.复合氨基酸胶囊:由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11种适量维生素组成,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辅助各种酶类,对肝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起辅助作用。剂量350mg/粒,1~3粒/d。

  E.复方甘草甜素(强力宁):能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防止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形成,促进肝细胞恢复。剂量0.8~1.6/kg,静脉滴注,1次/d。

  F.水飞蓟宾(水飞蓟素,益肝灵):有改善肝功能,稳定肝细胞膜及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并可促进肝细胞再生。1.2mg/kg,2~3次/d,疗程3个月。

  G.联苯双酯:能诱导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提高肝脏解毒功能,降低ALT,减轻肝细胞病理损伤。剂量0.5~1mg/kg,3次/d,近期降ALT效果快而好,但远期效果差,停药后反跳率达半数以上,再用药仍有效。

  H.甘草酸二铵(甘利欣):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作用,能明显减轻D-氨基半乳糖对肝脏的形态损伤和改善免疫性因子对肝脏形态的慢性损伤。剂量3mg/(kg·次),3次/d。静滴时3mg/(kg·次),1次/d,以10%葡萄糖溶液稀释后缓慢滴注,浓度0.5~0.6g/L。

   

饮食

  一、丁型病毒性肝炎食疗方

  1、加味茵陈粥:茵陈30~60克,香附6克,白糖适量,粳米100克。香附研末,先煎茵陈取汁去渣,并与淘净粳米煮粥,沸后加香附末,最后调入白糖即成。每日2次,温热服。

  2、口蘑肉末炖豆泡:口蘑100克,肉末100克,豆腐500克,葱10克,姜5克,料酒2克,肉汤100毫升,胡椒面2克,精盐5克,酱油5克,鲜豌豆20克,植物油500克(耗50克)。将豆腐切成小方块,入热油锅中炸成金黄色捞出;炒锅烧热,入油放入肉末煸炒,入葱、姜末,倒入料酒、酱油、肉汤、放胡椒面、盐、炸豆腐泡、口蘑、鲜豌豆,烧10分钟即可。

  二、丁型病毒性肝炎宜食用:

  1、保证充足的热量供给,一般每日以8400~10500千焦(2000~2500千卡)比较适宜。

  2、碳水化合物,一般可占总热能的60~70%。

  3、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应增加蛋白质供给,一般应占总热能的15%,特别应保证一定数量优质蛋白,如动物性蛋包质、豆制品等的供给。

  4、保证维生素供给。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等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对于改善症状有重要作用。除了选择富含这些维生素的食物外,也可口服多种维生素制剂。

  5、供给充足的液体。适当多饮果汁、米汤、蜂蜜水、西瓜汁等,可加速毒物排泄及保证肝脏正常代谢功能。

  6、鱼类、瘦肉、鸡蛋、奶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食物应优先保证。主食应保证。

  7、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

  三、丁型病毒性肝炎忌食用:

  1、过去提倡的肝炎的高热量疗法是不可取的,因为高热量虽能改善临床症状,但最终可致脂肪肝,反而会使病情恶化,故弊大于利。

  2、过去采用的高糖饮食也要纠正,因为高糖饮食,尤其是过多的葡萄糖、果糖、蔗糖会影响病人食欲,加重胃肠胀气,使体内脂肪贮存增加,易致肥胖和脂肪肝。碳水化合物供给主要应通过主食。

  3、忌油煎、炸等及强烈刺激性食品,限制肉汤、鸡汤等含氮浸出物高的食品,以减轻肝脏负担。

  4、严格禁止饮酒。

  5、慎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