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寿带鸟

2022-07-02 23:18:00 百科资料

寿带鸟(学名:Terpsiphone paradisi)共有14个亚种,又名绶带鸟、练鹊﹑长尾鹟﹑一枝花等异名。雄鸟有两种色形,体长连尾羽约30厘米,头﹑颈和羽冠均具深蓝辉光,身体其馀部分白色而具黑色羽干纹。中央两根尾羽长达身体的四﹑五倍,形似绶带,故名。雌鸟较雄鸟短小。它的体态美丽,体型似麻雀大小,最主要特征是雄性有着非常长的两条中央尾羽,像绶带一样。它体色带有金属闪光的蓝黑色,头顶伸出一簇冠羽;鸣叫时可耸起,体羽为背栗腹白,翅亦为栗色。到了老年,鸟的全身羽毛成为白色,拖着白色的长尾,飞翔于林间,因而又称之为一枝花。

巢筑于树杈间,以树皮和禾本科草叶为巢材,巢形为杯状。食物中几乎全为昆虫,而且以鳞翅目为最多,例如天蛾、松毛虫及其幼虫和卵等,是森林中非常好的消灭害虫的能手。

  • 中文名 寿带鸟
  • 学名 Terpsiphone paradisi
  • 别称 长尾鹟、练鹊、三光鸟、赭练鹊、一枝花、白带子、紫带子等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征

栗色型

寿带鸟(栗色型)

  雄鸟

  自前额、头顶、枕、羽冠一直到后颈、颈侧、头侧等整个头部以及额、喉和上胸概为蓝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眼圈辉钴蓝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其余上体为带紫的深栗红色;尾栗色或栗红色,两枚中央尾羽特别延长,羽干暗褐色;最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以及内侧覆羽与背同色为深栗红色,小翼羽外侧初级覆羽黑褐色,其余覆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栗红色,外侧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栗红色,最外侧初级飞羽无栗红色羽缘,胸和两胁灰色,往后逐渐变淡,到腹和尾下覆羽全为白色。

白色型

寿带鸟(白色型)

  雄鸟

  整个头、颈以及颏、喉和栗色型相似,概为亮蓝黑色;但背至尾等上体为白色,各羽具细窄的黑色羽干纹;中央一对尾羽亦特别延长,尾羽亦为白色和具窄的黑色羽干纹;翅上覆羽白色具细窄的羽干纹;黑色小翼羽和外侧初级覆羽黑褐色,羽缘白色,最内侧次级飞羽白色具粗的黑色羽干纹;内翈具楔状黑斑或具黑色羽缘,其余飞羽黑褐色,除最外侧一二枚外,均具白色羽缘,胸至尾下覆羽纯白色;眼圈辉钴蓝色。

雌鸟

寿带鸟(雌鸟)

  雌鸟

  整个头、颈、颏、喉均与雄鸟相似,但辉亮差些,羽冠亦稍短,后颈暗紫灰色,眼圈淡蓝色,上体余部包括两翅和尾表面栗色,中央尾羽不延长。内侧覆羽和飞羽颜色同背,外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栗色。下体和栗色型雄鸟相似,但尾下覆羽微沾淡栗色。

体态

  虹膜暗褐色,嘴钴蓝色或蓝色,脚钴蓝色或铅蓝色。口裂大,喙宽阔而扁平,一般较短,成三角形,张开以后,面积很大,上喙正中有棱嵴,先端微有缺刻;鼻孔覆羽;翅一般短圆,飞行灵便;腿较短,脚弱。

大小量度

  体重♂15-33g,♀14-26g;体长♂172-490mm,♀168-212mm;嘴峰♂15-19mm,♀15-17mm;翅♂86-95mm,♀80-93mm;尾♂833-83mm,♀79-118mm;跗跖♂14-17mm,♀14-16mm (普通亚种) 。(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和次生阔叶林中,也出没于,林缘疏林和竹林,尤其喜欢沟谷和溪流附近的阔叶林。

生活习性

迁移

  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广东、广西和香港地越冬。

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见3-5只成群。性羞怯,常活动在森林中下层茂密的树枝间,时而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时而在枝间飞翔,或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飞行缓慢,长尾摇曳,如风筝飘带,异常优雅悦目,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常从栖息的树枝上飞到空中捕食昆虫,偶尔亦降落到地上,落地时长尾高举。鸣声高吭、洪亮,鸣叫时羽冠耸立。繁殖期间领域性甚强,一旦有别的鸟侵入,立刻加以驱赶,直到赶走为止。曾经见到一对寿带鸟赶走先于它营巢的山鹡鸽,并将山鹡鸰巢拆毁,用来筑自己的巢。

食性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所吃食物种类主要有甲虫、金龟甲、剑蛇、蝉、粉蝶、蛾类幼虫、蝗虫、螽斯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同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也会吃很少量和植物种子。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于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新加坡,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越南。

寿带鸟分布图

  旅鸟:朝鲜,马尔代夫。

中国

  普通亚种繁殖于华北、华中、华南及东南的大部地区;滇西亚种为冬候鸟见于广东和云南南部及西部;滇南亚种繁殖于云南南部。一般甚常见于低地林,地区性高可至海拔1200米。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多数在5月末6月初开始营巢,在阔叶林中靠近溪流附近的小阔叶树枝杈上和竹上,也在林下幼树枝杈上营巢。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每个巢5-6天即可完成,巢呈倒圆锥形,结构相当精致,巢外壁以植物花序、苔藓、羽毛、棉花和蛛网编织而成,内壁由细草根、草叶、草茎、树皮纤维和苔藓构成。距地高1-2.5m。巢的大小据在长白山测量的4巢,外径7-9cm,内径6-6.8cm,深3.3-3.5cm,高6-8.3cm。每窝产卵2-4枚,卵为椭圆形或梨形,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为乳白色或灰黄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有的为驼灰色、具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1-25mm×15-19mm, 重2-2.5g。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在雌鸟离巢期向亦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15±1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1-12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亚种分化

寿带鸟(14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寿带鸟马来亚种

  Terpsiphone paradisi affinis

  2.

  寿带鸟婆罗洲亚种

  Terpsiphone paradisi borneensis

  3.

  寿带鸟缅甸亚种

  Terpsiphone paradisi burmae

  4.

  寿带鸟斯里兰卡亚种

  Terpsiphone paradisi ceylonensis

  5.

  寿带鸟弗洛雷斯亚种

  Terpsiphone paradisi floris

  6.

  寿带鸟普通亚种

  Terpsiphone paradisi incei

  7.

  寿带鸟滇南亚种

  Terpsiphone paradisi

  8.

  寿带鸟尼亚斯岛亚种

  Terpsiphone paradisi insularis

  9.

  寿带鸟印巴亚种

  Terpsiphone paradisi leucogaster

  10.

  寿带鸟尼科巴亚种

  Terpsiphone paradisi nicobarica

  11.

  寿带鸟指名亚种

  Terpsiphone paradisi paradisi

  12.

  寿带鸟锡默卢岛亚种

  Terpsiphone paradisi procera

  13.

  寿带鸟滇西亚种

  Terpsiphone paradisi

  14.

  寿带鸟松巴岛亚种

  Terpsiphone paradisi sumbaensis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常被捕捉作为笼鸟,因注意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