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灯花

宫灯花是多年生球根草本植物。宫灯百合的开花正逢元旦、圣诞、春节等佳节,因而被称为圣诞钟。其花形似古代的宫灯,极具趣味,又可增添喜庆热烈的气氛,加上名字中"百合"的瑞祥之意,十分适宜居室节庆的摆放点缀,也是高档的切花材料。
- 中文名 宫灯花
- 拉丁学名 Sandersonia aurantiaca
- 别称 宫灯百合,圣诞钟,中国灯,宫灯花,中国灯笼
- 界 植物界
- 科 百合科
形态特征
地下具块莲,每个块茎有2个生长点,能发育成两株独立的植株。茎直立,高约60厘米。叶片互生,线形或长披针形,长约10厘米,全缘,无柄。10月至翌年3月开花,花腋4,花鳞状钟形,澄黄色,衫~3厘米,花轩垂,m.0县3瓣,胞背开裂。

生长环境
温度:生长适宜温度为18~24X:。有一定的抗寒能力,地下块茎可年年开花,但寒地则宜植于背风之地。忌高温。
光照:喜光,稍耐阴,但苗期需遮去光照的30%~50%。
宫灯百合原产于南非,夏天潮湿多雨,是其生长季节,冬季干燥无雨,为其休眠期。由于宫灯百合对温度与日照的要求不很严格,因此非常适合于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温室与田间栽培。
宫灯百合最适合的土壤温度为18℃-24℃,最好栽培在有避雨、遮荫设施的温室中。如温度高于30℃将抑制生长,使花茎扭曲。夏天种植时,高温会缩短生育期,短于45天开花,而且花茎也缩短。正常情况下,宫灯百合在定植后60天开花。在我国台湾北部或中海拔地区冬季因低温期较长,温度不至于过高而影响宫灯百合生长,因此切花品质佳、种球产量高;而夏季则因高温期较长,造成宫灯百合生长期较短,较不利于切花及种球生产。
主要价值
其花形似古代的宫灯,极具趣味,又可增添喜庆热烈的气氛,加上名字中"百合"的瑞祥之意,十分适宜居室节庆的摆放点缀,也是高档的切花材料。
繁殖方法
分球,播种,以分球为主。分球因每个块茎有2个生长点,故分球繁殖时将块茎切半后分别种植即可。种植后生长迅速,较大的种球种植后70天植株就可开花。
播种
在春季进行,播后保持V5~201C的温度。由于种子具有深休眠性,需冷冻才能打破休眠,且发芽率低,第1年的发芽率仅为20%,到第2~3年的发芽率升高。故种子从播种到开花通常需2~3年的时间。
栽养要点
种植:块茎在3~5X:条件下贮藏110~200天后,移至20~26°C的温度条件下催芽。在足够的湿度条件下7~10天发芽,萌芽率可达90%以上。春、秋均可定植。盆栽用口径16厘米的盆钵,每盆种植1个块茎。地栽行距为20厘米x20厘米。土壤适宜的pH为5.5~6.5。若温度合适,从种植到开花需8~10周。
浇水:喜湿润的土壤环境。生长期间应充分浇水,以保持土壤的湿润,但忌过湿。
施肥:因茎干较软弱,施用氮肥不宜过多,否则植株易徒长而产生倒伏。生长期间应增施磷钾肥。
支撑:当植株长高后,应设立竹竿支撑。地栽的则需搭设花网,以防折枝。
采收及贮藏:作切花时,应在茎的最下部3朵花完全绽放并呈金黄色时采收。茎干枯黄后,将块茎挖起,贮藏于3~5X:的冷室中。挖起的块茎洗净后,用多菌灵或百菌清等药剂消毒,可减少病害的发生。但无论地栽或盆栽,块茎种植前均需进行土壤消毒,以防土壤传染病害。
栽培技术
土壤与施肥
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若酸性低的土壤则应用生石灰改良。
温度管理
控制地温是前期管理的关键。宫灯百合生长期最适宜的土壤温度是18℃-24℃,头三周内或至少在茎生根长出之前,温度应低。当温度高于20℃时会导致生根质量下降,尤其在夏季,保持或促使土温凉爽是不可缺少的。白天温度过高会降低植株的高度,减少每支花的花蕾数,并产生盲花。夜晚低于15℃会导致落蕾,叶片黄化,降低观赏价值。夏季通过通风、喷雾、遮荫等方式降温,冬季则注意加温保温。
光照管理
光照不足,不利于花芽的形成,光照过强,也会影响切花的质量,一般说来,生长期需进行遮光处理及补光措施来改变光因子对植株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生长前期遮荫有利于提高植株高度,特别是夏季,大棚内外及四周用遮荫网,以免使棚内温度过高,造成对植株及花蕾的伤害。当花蕾分化期至花苞长出时是叶烧敏感期,应注意光照和湿度变化不能过大。
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有灰霉病、叶斑病、根腐病等,主要通过种球和土壤消毒来防治。生长期发病可每隔7-10天定期交替喷施代森铵、多菌灵等杀菌剂。常见虫害主要是根螨等地下害虫及蚜虫,用辛硫磷、三氯杀螨醇防治。
病虫防治
常见虫害为蚜虫、叶螨。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杀。病害有白绢病。发病初期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发生严重时应将病株连土掘起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