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宋人有得玉者

2022-07-08 15:22:43 百科资料

子罕:乐喜,子姓,乐氏,字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卿(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又称司城子罕。

原文: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壁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这是一段讨论道德的文章,在普通人看来,金银珠玉是宝贝,但是在贤德的人看来,道德才是宝贝.

注:此处子罕是指人物,与《论语》中子罕不是同一回事,《论语》中"子"指孔子,"罕"是少有的意思,是说"孔子很少这样做"的意思.

  • 中文名称 宋人有得玉者
  • 外文名称 Saint ZiHan
  • 出处 新序.节士
  • 作者 刘向
  • 朝代 汉朝

原文

  宋人或(1)得(2)玉,献诸(3)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4)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5)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6)以玉为(7)宝,若(8)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9)人(10)有其宝。"稽首(11)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故宋国之长者(12)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13)者异也。

宋人有得玉者

  今以百金与搏黍(14)以示儿子(15),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16)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17)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18)弥精(19),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肯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献玉的人很恭敬地说:"小人拥有玉,寸步难行,拥有这个玉是想请求免于死难。" 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乡里,让工匠替自己雕玉,(卖掉玉)使献玉人富有之后,让他回到家里。所以宋国的长者说: "子罕不是没有宝贝,而是他的宝贝与众不同啊。"要是把百两黄金与黄鹂鸟给一个婴儿选,他肯定要黄鹂鸟;把和氏之璧和百两黄金给一个鄙俗的人选,他必取黄金;把和氏之璧和有关道德的至理名言给贤者选,贤者必取至言。人的知识越精深,他的抉择也越精妙;只能看到糟粕的人,只会去获取糟粕。子罕所看到的精华就是最精华的东西啊。

注释

  (1) 或:有个人。

  (2) 得:得到。

  (3)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4 ) 示:给……看。

  (5) 故:所以。

  (6) 尔:代词,你。

  (7) 以……为:当做。

  (8) 若:倘若,假若。

  (9) 不若:不如。若,动词,如。

  (10) 人:各人,各自。

  (11) 稽首:叩头。

  (12) 长者:年高有德的人。

  (13)宝:意动,以......为宝。

  (14) 搏黍:黄莺。

  (15) 儿子:婴儿。

  (16) 鄙人:鄙俗的人。

  (17) 道德之至言:合于道德准则的至理之言。至言,极其高超或高明的言论。至,极致,至极。

  (18) 知:通"智",知识或智慧。

  (19) 精:精深。

中心

  文章一开头就揭示了献玉者与子罕对宝物截然不同的看法。子罕所说的"宝"即精神的宝物,是超脱于物质层面的宝。他以此为宝,表明了子罕的超过常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作者通过设喻的手法,从人对宝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强调子罕不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操守。由此得出"其知弥精,其取弥精"一个人的知识越精深,一个人的选择就越精妙。这里的知识一指道德修养,二指智力培养。总而言之就是一个人要有精神追求。贤者从和氏璧和道德之言中选择后者这里是道德修养提升的需要,体现了其精神的崇高。当今社会有些人抵不住诱惑无法坚守本性,在物欲面前心理失衡,这是道德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缘故。

主人公的品质

  本文通过对话刻画出主人公有着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说明子罕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不贪财的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

出处

全书概述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影响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

作者简介

  相传是左丘明,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又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