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安福县东山文塔

2022-07-03 19:42:05 百科资料

安福东山文塔坐落于县城东门,蒙岗岭下,相传始建于三国,由鲁肃监修。

  • 中文名 安福县东山文塔
  • 建筑特色 十三丈,九级八面
  • 地址 县城东门,蒙岗岭下
  • 历史 2000年

建筑特色

  十三丈,九级八面,意为安福文风要长久发旺,塔名就叫"东山文塔"。

历史

  当时,周瑜驻军于巴邱(今峡江)。安福是赣西要地,距巴邱二百里,离湖南茶陵二百里。如若安福失守,驻扎在湖南的蜀军,就可以从背后攻击巴邱的东吴军队大本营。因此,周瑜便指派沉稳忠厚的大臣鲁肃,前往安福监军。鲁肃来到安福不多久,果然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一天,鲁肃登上城东的蒙岗岭,察看安福的山川地理走势。只见县城西有天台,东有凤山,南有龙冈,北有玉箱,泸水犹如腰带,从城东绕过,于是叹道:"龙冈凤山,状元文章!安福必出英才。"陪同鲁肃视察的一位风水大师听后,微微一笑,对鲁肃说:"大人果真好眼力,但缺少一支笔来写状元文章啊!"风水大师之意是要在安福县城的东面,蒙岗岭下,建一座高塔,拴住安福的龙凤龟

东山文塔雄姿

  麟等风景佳胜,以防风水流失。鲁肃一 听,正合己意,便说:"先生此言极是,地方文风,关乎我东吴的千秋大业,一定要建好此塔!"遂决定此塔要建十三丈,九级八面,意为安福文风要长久发旺,塔名就叫"东山文塔"。

  然而造这样的高塔,工匠们见都没有见过,不知怎样办才好。一天傍晚,一位银须白发的老人来到工棚,只见他肩背一只青布袋,一头放墨斗,一头放曲尺。领工师傅一见,知道是同行老匠来了,忙让座倒茶,请教起来。老人说,他姓鲁,从山东来,与鲁肃不同姓,也不同宗。一席话,说得领工师傅糊涂起来,明明姓鲁,又说不与鲁肃同姓,这老头真怪,看来不是个等闲之辈。领工师傅连忙拿出图样,请白发老头审查。老头一看,微笑点了点头。领工师傅一见,知道有办法了,连忙设宴款待。酒肉饭菜摆满了一桌,老头坐到了上席。领工师傅一想,今天碰到了高人,应请鲁肃大人出席,于是亲自到隔壁衙署去请。不一会,鲁肃来到工棚,一见,那老头不见了,只见桌子上堆着满尖满尖一碗饭。领工师傅大怒,说:"这老头鸡鸭鱼肉放着不吃,还把饭倒在桌子上,真没良心!"鲁肃仔细一看,饭堆正中还插着一根筷子,筷子顶端倒扣一只酒杯,忙说:"大有文章,大有奥妙!"接着,命领工师傅扒开饭堆,发现饭堆里的那根筷子,被分成九节。这下,鲁肃默出神来,对领工师傅说:"这九节断筷子,好比九节塔身,酒杯好比塔顶,这满堆饭就是黄土!"领工师傅听鲁肃这么一说,一拍脑袋,高兴地叫道:"有了,有了!这个办法好!"随后指挥工匠,按照老头的办法,建好一层,将土堆好成斜坡,又建一层,再堆土,再建一层又堆土……就这样直至第九层,安上千斤塔顶,最后逐层装修粉刷,向下逐层挖掉黄土,东山文塔就这样又快又好地建成了。塔建好以 后,鲁肃设宴招待工匠。席间,领工师傅向鲁肃说起那个白发老头姓鲁又不姓鲁的故事,鲁肃一听,便说:"你有眼不识泰山,这是鲁班仙师啊!"原来,鲁班本叫公输班,因是鲁国人,又叫鲁班。

  从三国时期到今天,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但始终抹不去的是人们对历史的记忆,鲁肃在安福和鲁班帮忙造塔的故事也载入史册被后人传颂。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