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学记三则

2022-07-12 14:28:01 百科资料

《礼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指教育)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虽有至道④,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⑦也。故曰:教学相长⑧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法⑨,禁于未发之谓豫⑩,当其可之谓时⑾,不陵节而施之谓孙⑿,相观而善之谓摩⒀。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⒁。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⒂;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⒃,则坏乱而不修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⒅;燕朋逆其师⒆;燕辟废其学⒇。此六者,教之所由废21也。

学者有四失22,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23,或失则寡,或失则易24,或失则止25。此四者,心之莫同也26。知其心,然后能救27其失也。教也者,长善28而救其失者也。

  • 中文名称 《礼记》
  • 编者 戴圣
  • 文学载体 散文

注释

  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主要记录秦汉以前儒家关于礼(包括典章、制度、仪节等)方面的言论,传说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弟子记录,后由西汉戴圣编辑成书。《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古代教育的论文。

  ②〔嘉肴〕精美的菜肴,指美味的熟鱼、熟肉之类。嘉,美好。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理解不清。

  ⑥〔自反〕反回来要求自己。

  ⑦〔自强〕自己不倦地钻研。

  ⑧〔教学相长(zhǎng)〕教和学互相促进。指通过教学,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长,增长。

  ⑨〔大学之法〕大学(进行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大学的教学原则。大学,古时最高的学校。

  ⑩〔禁于未发之谓豫〕问题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之谓,也可以说"是谓",亦可说"叫做"。豫,预防。

  ⑾〔当其可之谓时〕在适当的时候(学习),叫做适时。可,适当。

  ⑿〔不陵节而施之谓孙(xùn)〕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陵,超越。节,限度。孙,通"逊",顺。

  ⒀〔相观而善之谓摩〕互相观察(也就是互相参观学习),吸取对方的长处,叫做观摩。摩,切磋,共同研究。

  ⒁〔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原因。兴,这里是成功的意思。

  ⒂〔则捍格而不胜〕就抵触而不易克服。意思是,坏习惯已成,不易接受教育。捍格,抵触。胜,克服。

  ⒃〔杂施而不孙〕杂乱地进行(教育)而不合乎顺序。

  ⒄〔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而不好收拾。修,整治。

  ⒅〔孤陋而寡闻〕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⒆〔燕朋逆其师〕交品德不好的朋友,就会违反师长(的教诲)。燕朋,坏朋友,这里有交坏朋友的意思。燕,玩、戏。逆,违背。

  ⒇〔燕辟(pì)废其学〕同坏朋友谈不正经的事,就会荒废学业。燕辟,谈不正经的话。辟,邪僻。

  21〔废〕失败。

  22〔失〕过失,缺点。

  23〔或失则多〕意思是,有的失之于多(也就是说缺点在于学得过多)。则,这里有"于"的意味。

  24〔易〕看轻,把学习看得太容易(不肯深入思考)。

  25〔止〕停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进。

  26〔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的人的心理各有不同。

  27〔救〕补救。

  28〔长(zhǎng)善〕发展优点。

出自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见到的《礼记》。

  《学记》的内容涉及我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其中有不少关于教育、教学经验的论述,仍值得我们借鉴。这篇课文选取的三则短文都是谈教学原则的,每一则有一个要点.

  春秋末年开始,奴隶制逐步为封建制所代替,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士"阶层兴起壮大,活跃于整个社会。他们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评论,提出各自的主张,展开论辩,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人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等人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

  春秋战国之交《论语》《孙子兵法》的出现,显示了中国散文内容和风格的重大变化:由占卜语录变为师生谈话录,由王公号令变为私家著述。《论语》中所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活泼自由,语言中还体现出一定的人物个性。《孙子兵法》已是一部兵家的专著。全书结构谨严,各篇中心明确,论证周密,文句整饬而流畅,写得相当熟练。

  到了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孟子》与《墨子》《庄子》的一部分就是,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的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的形式。如《孟子》多记论辩之辞,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多带驳论的性质。《庄子》中依然存在论辩对答的成分,但基本上已是一种专题论文的形式。作者不仅反驳论敌的谬误,还从正面深入地阐述自己的主张。这反映了对话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体的转化。

  到了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完全摆脱了对话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的个人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荀子》《韩非子》的大多数篇章,都写得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标志着先秦论说文体的成熟。

翻译

  玉石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把教育当作首要任务。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较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回来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不倦地钻研。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大学教育的方法是:问题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候施教,叫作适时;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叫作顺应;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而受益,叫作切磋。这四点,是教育成功的原因。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禁止,就会遇到抵触而不易克服;时机错过了才学习,则勤苦却难有成就;杂乱地施教而不合乎顺序,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而不好收拾;单独学习而不与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交品德不好的朋友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轻慢邪僻的言行会荒废学业。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学习的人有四种缺点,老师一定知道它。人学习的时候,有的缺点在于学得过多,有的缺点在于学得过少,有的缺点在于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在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了。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的不同。知道了他们的想法,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补救他们的过失。当教师的,就是要发展他们的优点而补救他们的过失。

成语

  孤陋寡闻,形容学识短浅,见识不广。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