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通"悠",有余力、有闲暇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学习之余如果还有余力或闲暇的话,就去做官(进一步推行仁义)。
- 中文名 学而优则仕
- 外文名称 Shi and the optimal learning, each
- 出处 《论语·子张》
- 类型 经典语录
- 人物 子夏(卜商),孔子的十大弟子之一
基本信息
语出于《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英文解释: A good scholar who studies with relative ease can become an official.
释义
意思是说:"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出仕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一,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正如孔子所说,
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机会学习就不应放弃。
示例 :
1. 我有力量释放了你,叫你达到~的愿望。(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2.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千字文》)
子夏简介
子夏(公元前507—前400年),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期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嘉许为“文学”科的高才生。
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史记·儒林列传》)

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子夏像)。
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
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