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孟子少时诵

2022-07-09 03:18:57 百科资料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 作品名称 孟子少时诵
  • 作品别名 孟母戒子
  • 创作年代 公元前150年左右
  • 作品出处 韩诗外传
  • 文学体裁 传记

引刀断织

  出处:

  选自《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是一部记述古代汉族史实、传闻的著作。共十卷。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韩诗外传》以儒家为本,因循损益、以传资政,从礼乐教化、道德伦理等方面阐发了其思想。

  此为原名,现在民间广为流传,也称"孟母戒子"。

注释

  1. 喧(xuān):通"谖",忘记。

  2. 裂:割断。

  3. 引:拿来

  4. 有所失:忘记,记不得。

  5. 诵:背诵。

  6. 辍然:突然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7.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8. 自是:从此。

  9. 喧:因分心而遗忘。

  10. 诫:警告。

  11. 方:正在。

  12. 止:停止。

  13. 之:指孟子。

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启示

  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 。在孟母的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同时也告诉我们学习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

阅读训练

  1.解释:

  (1)失______

  (2)引______

  (3)方______

  (4)辍然______

  2.翻译:

  (1)何为中止?_______________.

  (2)此织断,能复续乎?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

  (1)孟母为何要割断她的织物?

  (2)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

  (1)忘记,记不得

  (2)拿起

  (3)正要

  (4)突然停止的样子

  2.

  (1)为什么中间停顿了?

  (1)这个织物割断了,还能再接上去吗?

  3.

  (1)因为她要以此来警告孟子,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

  (2)她是一个教导有方,严爱有加的好母亲。

  [补充]

  《韩诗外传》:"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谊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断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谊矣。"

  《列女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坠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人物分析

  孟母(仉氏公元前392~公元前317)[1]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告诉我们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半途而废,要一气呵成,一鼓作气。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