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tigris)又名印度虎,世界第二大虎亚种,是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虎亚种,该亚种有白虎,金虎,银虎,雪虎等变异个体,雄虎一般情况体重97-260千克。在1758年被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定为虎(Panthera tigris)的模式种。孟加拉虎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孟加拉国,是这两个国家的代表动物,是世界濒危野生动物之一。一般孟加拉虎大约3-4岁成熟,雌性比雄性早半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 中文名 孟加拉虎
-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 分布区域 印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
- 亚 种 孟加拉虎
- 亚 目 裂脚亚目
外形特征
孟加拉虎在现存所有的老虎中,体型仅次于东北虎,雄性平均体长大约2.9米(头尾长),重量大约180公斤;雌性平均体长大约2.5米(头尾长),重量大约140公斤。 孟加拉虎毛稀短,杏黄色,黑色条纹较窄;老体颊部生有鬃毛,腹部呈白色,头部条纹则较密,耳背为黑色,有白斑。


孟加拉虎目前共发现了四种变种,分别是:
1.白虎,全身白色,有黑色斑纹,野生已灭绝,目前全世界的动物园里共饲养300余头白虎。
2.雪虎,全身白色,有淡淡的黑色斑纹,野生已灭绝,数量比白虎少得多。
3.金虎,全身金黄色,有黑色斑纹,野生已灭绝,数量比雪虎更加稀少。
4.纯白虎,全身白色,没有斑纹,目前全世界动物园里仅发现过两例。
栖息环境
孟加拉虎的栖息地范围很广,包括很高、很冷的喜玛拉雅山针叶林、沼泽芦苇丛、印度半岛的枯山上、印度北部苍翠繁茂的雨林和干燥的阔叶树林,以及南亚次大陆沿海的红树林地区。
生活习性
孟加拉虎的栖息地较广,主要活动于印度孙德尔本斯三角洲的红树林,不过在其它地区的雨林和草原里也有它的踪迹。野生的孟加拉虎主食为白斑鹿、印度黑羚和印度野牛,有时也能爬树捕食灵长目的猎物。其它的捕食者,如豹、狼和鬟狗、豺、狐狸,鳄鱼,黑熊,懒熊,也可能成为孟加拉虎的猎物。在比较罕见的情况下,孟加拉虎也攻击小象和犀牛。孟加拉虎喜欢在夜间捕食。它瞄准猎物的咽喉,用它强大的咬劲直接咬断较小猎物的颈椎或让大型猎物窒息。它可在一餐内吃掉18至40公斤的肉,并在接下来几天内不进食。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孟加拉虎的活动范围和食物大大减少,导致孟加拉虎吃人事件频繁出现。

分布范围
孟加拉虎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它也是这两个国家的代表动物。其次分布在尼泊尔、不丹、中国和缅甸。
生长繁殖
孟加拉虎一向是独居,只在繁殖期才到一起。发情交配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份,发情期间,虎的叫声特别响亮,成年雌虎每1~2年产一胎,每胎怀孕期为105天左右,每胎1~5仔,通常2仔。初生虎仔重约0.5~1公斤,10天左右开眼。哺乳期5~6个月左右,幼虎跟随母虎2~3年单独生活,一般3年性成熟。野生的孟加拉虎最长寿命在20岁左右,而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寿命最高则可以达到25年。

亚种分化
1758年,孟加拉虎被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定为虎的模式种。

印支虎的形态与孟加拉虎非常相似,直到1968年 兽类专家V.Mazak博士才把印支虎从孟加拉虎中分化出来,作为新的亚种。这是根据一具产自越南广治的头骨。印支虎的体形比孟加拉虎更小,毛色更深,条纹更狭窄,密集而细长。
种群现状
据印度官方于发布数据表明,三年来,印度虎(又名孟加拉虎)的数量增加近三分之一,从2011年的1706只增加到2014年的2226只。这一成绩极大地鼓舞了保护濒危物种的工作者。支持者称,新的统计数据带来了极好的消息。

世界上大约70%的野生虎生活在印度,但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开发以及非法狩猎等原因,它们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们经过再三努力,试图遏制非法交易、保护印度虎免受环境压力,却仍然无法阻止印度虎的数量下降,2006年甚至降到1411只。
2015年,在不丹,孟加拉虎的数量大约为50-150只。尼泊尔拥有大约150-200只,孟加拉则拥有100-150只。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孟加拉虎当前被世界保护联盟定为保护现状极危的动物。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捕杀及贩卖孟加拉虎在任何国家都是违法的,但还是有许多人铤而走险。除了虎皮之外,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地区对虎鞭、虎骨、虎胆等传统药材也有地下的需求。
2005年的数据显示,野生的孟加拉虎总数大约为4580只。其中3500—3750只在印度,300—440只在孟加拉,150—220只在尼泊尔,50—140只在不丹,而只有30—35只在中国藏南,全球人工养殖的孟加拉虎总数超过32000只。
此外,孟加拉虎还被列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之一级保育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