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山庙会
妙峰山传统庙会始于明朝,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八妙峰山开山半月余,日以万计的香客络绎于途,有的一步一揖,三步一叩首;有的竟以背鞍、滚砖、耳箭、悬灯等方式进香以示虔诚。各种民间香会边走边练,幡旗飘扬,鼓磬齐鸣,观者如潮。妙峰山庙会期间,京都万人空巷,其规模堪称华北之首。
- 中文名称 妙峰山庙会
- 始于 明朝
- 开幕 农历四月初一
- 特点 香道多

三多特色

距今300余年、规模堪称华北之首的妙峰山庙会于农历四月初一正式开幕,吸引了数千香客赶到妙峰山进香,有的甚至是很早赶来的,为的是能争得燃进第一柱香的机会。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石景山区文联和妙峰山景区管理处树立的“缘源”的石碑也在这里举行了揭碑仪式。
香道多是妙峰山庙会的特点之一,妙峰山进香从古至今有五条香道。中道、中北道、老北道大概十七八公里,南道大概20多公里。旧时每年春庙时,各条香道上全是进香祈福的游人,经常是走3天,络绎不绝。据《燕京岁时记》载:“每届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
前来妙峰山进香的香会数目也十分庞大,现有记载的有150多档香会来过,又分为文会和武会。文会负责设点服务,如沿途的粥棚、茶棚、馒头棚等。武会负责表演,如高跷、秧歌、中幡等。每年妙峰山庙会最大的看头就是香会进香。一般分为三拨。第一拨是修道会、清道会等香会,提前一个星期左右开始进山工作,修理道路,清理卫生。第二拨是庙内服务的香会,如掸尘老会、献供会、糊棚会、鲜花会等,提前两三天进庙工作,扫除灰尘,修补窗户、顶棚,将面贡、水果、鲜花等贡品放好。第三拨是各种茶会、粥会,提前两天左右开始在香道沿线设点,给进香的香客免费舍茶舍粥舍馒头,提供服务。
香会又分为行香走会和坐棚香会。行香走会由会头带领,手拿三角会旗,敲锣打鼓,边走边表演。遇到路边摆棚设点的坐棚香会,就必须停止表演并打知,也就是打招呼,交换名片。“一般是见门参门,见会参会,见茶棚参茶棚。规矩很多。”。同时,上山进香的香会遇到下山的香会时,“回香让保香,就是上完香的要让进香的。”到了山下一里处的灵官殿,香会必须报号,才能进山。
两大特点

一是前来参加庙会的香会组织为庙会上的香客们免费提供服务成为庙会的一大亮点。这些香会组织都是自发前来,他们的宗旨是“钱粮自备、茶水不扰、分文不取”,并且免费向香客们舍粥、舍茶、舍馒头、舍咸菜等。二是民间花会表演成为妙峰山庙会的重头戏。来自北京各处的民间花会组织在这里表演了高跷、中幡、舞狮、小车、旱船、秧歌、花钹、挎鼓等精彩的传统民俗节目。来自门头沟区庄户村的京西幡会带来了十几面大幡,引起了香客们的特别关注,他们表演的国家级试点项目京西幡乐给传统的庙会增添了浓重的民俗氛围。
每年旧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妙峰山开山半个月。京都的善男信女们都去进香朝顶。北京西北大道上,日以千万计的香客络绎于途,有的以黄布包头,有的头戴“朝山进香”大红绒字,边走边喊“虔诚”!据《燕京岁时记》载:“每届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庙期,各种民间香会,均朝顶进香,沿途边走边练,鼓钹齐鸣。路上观者如堵。西直门外万寿寺,兰靛厂西顶庙,海淀区亮甲店、北安河,石景山区北辛安镇、模式口,门头沟区三家店等处,均搭有茶棚,招待香客饮茶休息。知客(茶棚招待人员)亦均口喊“虔诚”、“自求多福”等吉祥话,使香客欣然色喜。以涧沟村为主的山中村民们称此庙会为“庙秋”。意即象秋收一样,是发财致富的良机。有的腾出居室供香客们下榻。村中妇女,每年在开庙前,用麦茎编成草帽、团扇、花篮以及各种花鸟鱼兽等玩具;男人们则到山上砍些桃木枝干,剁成二、三尺长的拐杖(说是拄着它下山可以避邪);或用红纸剪成金鱼(象征富贵有余);或用金银纸糊成元宝锞子(象征招财进宝);或用彩纸做成小人(谓之招财童子)或用红纸做成蝙蝠头花(象征戴福还家),以及其它象征吉祥的手工艺品。等到庙期,便出摊叫卖,供香客们选购。香客们为取个吉利,便争相购买。山民们咸利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