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妒贤嫉能

2022-07-06 11:38:44 百科资料

妒贤嫉能(拼音:dù xián jí néng)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妒贤嫉能指对于德旺、才能胜过自己的人心怀忌恨。含贬义;联合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 中文名称 妒贤嫉能
  • 拼音 dù xián jí néng
  • 近义词 嫉贤妒能
  • 反义词 任人唯贤
  •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妒贤嫉能"。

成语故事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被迫在乌江自杀以后,刘邦的各位诸侯将相互相商量,请汉王刘邦即皇帝位。这年二月初三,刘邦在泛水北面即皇帝位,建都洛阳。有一次,汉高祖在洛阳的南宫举行酒会,高祖说:"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意思是说:各位诸侯将领,请不要隐瞒我,都来说一说真心话,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去天下。

  刘邦的同乡襄侯王陵与另一位将领高起回答说:"陛下您傲慢而好侮辱人,项羽仁慈而爱护人。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了城邑就封给他,和大家利益共享。而项羽妒忌品德好、能力强的人,有功的人遭陷害,贤良的人被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

  显然,刘邦对于这个回答还不甚满意,所以他又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张良善于用计;萧何能治理国家,善于安抚百姓,做好一切供应工作;韩信善于用兵,战必胜,攻必克。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我能够任用他们,所以取得天下。项羽手下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就是他为什么失败的原因。这就是说,项羽赏罚不明,妒贤嫉能,不识人,不能用人,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成语寓意

  项羽因为妒贤嫉能错失人才,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成语告诉人们,遇到问题要调查研究再作出判断,绝对不能毫无根据地瞎猜疑。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妒贤嫉能是领导的大忌。对人对事,都不要先入为主,带上有色眼镜看人,否则会失去很多人才。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妒贤嫉能"指对于德旺、才能胜过自己的人心怀忌恨。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三国 蜀 诸葛亮 《将弊》:"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八曰狡言而不以礼。"

  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一五·李林甫秦桧》:"李林甫为宰相,妒贤嫉能,以裴耀卿,张九龄在己上,以李适之争取,设诡计去之。"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九回:"此人只怀妒贤嫉能之心,但恐众豪杰势力相压。"

  明 梁辰鱼《浣纱记.第七出》:一味妒贤嫉能,可以尸禄保位。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二一:"近闻同伙兄弟钱餐出头做官,小人特往投奔,何期他妒贤嫉能,贵而忘贱,不相容纳。

  明·无名氏《庞掠四郡》三折:"他也不知道,似这等贪赃坏法、嫉贤妒能,理当如此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