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道德
奴隶社会道德是指道德历史类型之一。与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的道德。人类社会首次由对立体系所组成的道德。奴隶社会是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两大对抗阶级;此外,还存在奴隶主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从而产生相互对立的道德体系。其中,奴隶主阶级道德是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其特征是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保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提倡等级尊卑、男尊女卑和男主女从。而奴隶阶级道德则以反抗非人虐待,争取人身的自由解放为主要内容。这两种道德的相互对抗和斗争,是奴隶社会道德总体的主干同时,平民与贵族道德上的对立,也是奴隶社会道德矛盾的一个方面。平民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赞美劳动,反对贵族的掠夺和贵族的等级统治奴隶主阶级思想家对本阶级逍德加以论证,提出许多道德范畴、命题和观点,并建立起伦理思想休系,以调节经济、政治和义化生活。从总体上看,奴隶社会的道德体现了生产力和人类义明的发展,基木铲除了原始社会杀死俘虏、食人之风和群婚等野蛮的社会陋习,体现了道德历史进步特别是奴隶阶级争取自由、解放的道德理想和实践,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 中文名 奴隶社会道德
- 外文名 morality of slave society
- 拼音 nuli shehui daode
- 体现了 道德发展的进步
奴隶社会道德
阶级道德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指适应奴隶制社会经济关系状况的道德,主要包括居于支配地位的奴隶主阶级道德以及与之对立的奴隶阶级道德。
②道德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人们自觉的道德意识也逐渐形成。统治阶级把道德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原则、规范和理论体系。
③调节功能日益扩大和复杂化。道德一方面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同时也愈来愈多地受到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
同原始社会道德相比较,奴隶社会道德多少克服了原始社会道德的消极成分,开始从一般社会意识中分化出来而相对独立地发展,体现了道德发展的进步。但是,由于占主导地位的奴隶主阶级道德以漠视奴隶劳动者的人格尊严为特征,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为较进步的封建社会道德所取代。
马博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