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女娲氏

2022-07-13 08:39:09 百科资料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 ,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

  • 中文名 女娲
  • 外文名 Nv Wa
  • 主要成就 造物造人,补天救世社稷福神,先灵圣贤女皇之治,制乐立媒
  • 别名 女希氏、有蟜氏
  • 地位 大地之母、阴皇

基本简介

  女娲(生卒不详),风姓,又称娲皇、女娲娘娘,史记中称女娲氏。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女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女娲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与伏羲兄妹相婚,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在伏羲去世之后代替伏羲统治部众,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生平经历

  上古时代,在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女娲(右)伏羲(左)像页(故宫博物院藏)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伏羲有一个也是蛇身人首的妹妹,叫做女娲,号曰女希氏。

  女娲称王

  伏羲一统华夏各部落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女娲接替了伏羲的位置,统治华夏。女娲延续了伏羲留下来的婚姻制度,继续教人民织网打鱼、打猎、饲养家畜。女娲还发明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

相关传说

  相传女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生下伏羲。伏羲人首蛇身。《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说:“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运。一曰。亦木德王。盖宓牺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

  女娲补天

  女娲,是中国神话谱系中一位古老的女神。她的主要神迹:一是炼石补天,二是创造人类。关于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见于《风俗通义》:上古的时候,盘古从混沌中开辟了天地,临死化身,又创造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草木虫鱼,但就是忘了造人。女娲神取了一些黄土,掺些清水,和了一堆泥巴,然后用水照着自己的形象捏了一个小人,往地下一放,这小人竟然活了,围着女娲又唱又跳。女娲又继续用手揉和掺了水的黄泥,造了许多男男女女。女娲想用这些小人去充实大地,但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很久,已经相当疲倦了。最后她拿起一根绳子,伸到泥浆里去,然后用力一挥,泥点溅落的地方,立即出现了一个个欢喜跳跃的小人。这些小人成群地走向平原、谷地、山林,从此以后,地球上才有了人类。

  抟土造人

  还有传说女娲与伏羲兄妹相婚,教人民结网渔猎,占卜八卦,伏羲建立了婚姻制度。《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女娲在伏羲去世后管理族人,但是她只是行伏羲之道没有变革,倒是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鼻祖之一。

  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

  汉族传说

  在历史上的中国,汉族先民古代华夏,一直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的主体民族,他们凭借着稳步发展的农耕经济,独步于时的封建文化,凝聚和推动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汉族也和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创世纪历史。汉族先民是将自己关于世界起源、始祖活动和民族形成等,传说时代的历史历经久远地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的历代文人,记载并保留在有关汉文古籍中的。在汉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中,流传甚广的伏羲和女娲的传说,就是反映传说时代汉族的始祖夫妇,在创世纪之时孕育后代、开启黄土地上农耕文明的历史踪迹。

  女娲是孕育汉族的神人

  汉文古籍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述,大多是经历汉族长期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历代文人加工载录的。所以在有些内容上,存在不少怪谲、重复和难解之处;还有一些内容则有着明显的虚构、梦幻和错谬的地方。但是,这些古代华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绝非是全然的荒诞和虚幻性的骗言。事实上,正是这些神话和传说,蕴含着汉族对自己创世纪历史的深邃认识和浅近质朴的表述。  关于伏羲和女娲传说的记述,在汉文古籍中显得比较凌乱。根据《世本·帝系篇》的记载称:“太昊伏羲氏。”由此可知,汉族早就明确认为,伏羲即为太昊伏羲氏。而在汉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记作大昊、大皞、太皞;伏羲也可记作包羲、庖羲、疱牺、伏牺、宓牺、炮牺和伏戏等。 值得一提的是,伏羲的事迹有许多是和女娲的事迹,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如五代蜀杜光庭,在《录异记》卷八便记载了:“陈州不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根据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大约是在唐末之时,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的传说,就已经在华夏民间广泛流传着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民族学的解释,实际上这正反映出传说时代汉族,所经历的氏族内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会发展阶段。

  用黄土孕育汉族的始祖

  女娲造人传说对汉族影响深远。《淮南子·说林训》对此的记述颇具神化色彩:“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按汉末学者高诱所说:“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所以,《淮南子·说林训》是说明“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这不仅较客观地折射出了,女娲是在“众神”的襄助下,才能完成“造人”这一社会进化大业的。同时,也科学地反映了,伏羲和女娲时代的汉族,正处于母亲氏族社会的历史实体。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所载的女娲造人传说,是这样记的:“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这个记载虽然较晚,但其起源或许更早于《淮南子》所说。它最浪漫和最有意义的地方是,女娲“抟黄土”造人。女娲用“黄土”孕育了汉族,既浪漫而生动地揭示了女始祖,孕育汉族的社会发展踪迹;也科学而经典地反映了汉族,与滋养他们和农耕文化的黄土地,有着生俱来的、不可分离关系的历史根基。 《风俗通》还记有一个传说:“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这个传说所反映的内涵,既耐人寻味,又令人发思。它一方面固然是女娲造人后,社会进化的继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则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伏羲和女娲时代的汉族,正在发生着的婚姻,以及由婚姻而引起的,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那就是,处在由女始祖率领“祷神祠”的母系社会,正在逐步向“为女媒,因置昏姻”的父系社会过渡。

  女娲时代母系农耕文明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伏羲和女娲时代的汉族,正好处于母亲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汉族,基本上是按母亲的世系进行传承的,所以就在汉文古籍中便说他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只是当时汉族,也正在逐步向父系社会过渡。于是他们才会推举出像伏羲那样,被后世敬奉的男性始祖来,并且将这位男姓始祖描绘成,是“神”和女性结合后降生的,具有神奇力量的“神人”。

  按《云芨七籖》卷100辑《轩辕本纪》所云:“黄帝游华胥国,此国神仙国也。”注“伏羲生于此国。”可见,传说中的华胥,不仅是生伏羲的“伏羲之母。”而且还是传说时代汉族的一个国名,或者说是一个氏族、部族名。所以,诞生伏羲的华胥国,实际上就是现在民族学家们说的,实行氏族(部族)内通婚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

  在这样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里,流行的是氏族(部族)内,辈份不同的男女,自相婚配、繁衍后代。因此,我们就看到了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彼此既是兄妹、又是连为一体的夫妇。当时的汉族,不但清晰地知道其母华胥氏;同时也由于社会的发展,促使他们能够推测,或者说杜撰出其父系始祖之父,乃是留下“大迹”,却又无可追溯的“神”。

  母系农耕时的早期治水

  在汉族的传说中,女娲除了抟黄土作人,繁衍人类之外,还有一个伟大的功绩就是补天。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淮南子览·览冥训》是这样记载的:“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鹰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然而,从这则文字记载来看,女娲补天的最后目的,主要乃是“积芦灰,”“止淫水。”

  在这则女娲补天的传说中,女娲所断杀的巨鳌和黑龙,其实都是被汉族认定为兴风作浪、为害人民的水怪。女娲断鳌足和杀黑龙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灾。所以说,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平息水灾和治理水患。

  女娲为补天所炼的五色石,与其说是为了补天,还不如说是为了治水。对于从事农耕汉族来说,水患和水利是历来是首要关注的大事;五色石料和芦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要必需品。所以,女娲补天的传说所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母系氏(部)族社会时的人类,在自己女性首领带领下,进行较大规模的“止淫水”的治水历史。同时,这样大规模的早期治水也反映出了,女娲时代的汉族,母系氏(部)族社会农耕文明的繁荣情景。

  神话传说

  1、出自《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天地崩乱,洪水为灾,女娲救世,炼石补天,治理洪水。

  2、《山海经·西山经》载: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囟+比)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这段记载是说水神共工氏与火神祝融氏在此山决斗,共工失败而怒撞向山,因此山已变形而不全,故称不周山。后来的成语水火不相容即由水神与火神之战。

  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争帝,共工兵败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不周山乃撑天之柱,被共工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响。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杀害,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女娲补天是三晋大地影响最广泛的神话。

  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输而羞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 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毒虫猛兽也出来残害、吞食人民。人类濒临灭绝的危险。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千年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当天空出现彩虹的时候,就是我们伟大的女娲的补天神石的彩光。经过这场浩劫,人类幸存者已经很少。为了使人类能再次发展增多,女娲便以黄土和泥,用双手捏起泥人来。

  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开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不知过了几载春秋,只听天际一声巨响,一石直插云宵,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女娲始祖大可顶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娲急施魄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决,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魔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中国的陶器是在伏羲氏时代未期,古人在葫芦底部涂泥防火以便烧煮食物的过程中发明了陶器,而历史传说则暗示女娲氏时代紧接伏羲氏时代,说明女娲氏时代其实正是以陶呙或陶鬲为代表的陶器时代。

  传说列表

  女娲造人

  根据传说,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女神,某一天,她经过黄河的河畔,想起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山川湖海、飞禽走兽,改变原本一遍寂静的世界。但是,女娲总觉得这世界还是缺了点甚么,但又一时想不起是些甚么。当她低头沉思,看到黄河河水里自己的倒影时,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还缺少了像自己这样的“人”。于是,女娲就参照自己的外貌用黄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法力,泥人便变成了人类。

  女娲高媒

  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女娲想他们是人,总会有死的一天。死了怎么办在做一批太麻烦了。于是女娲去求天帝,安排男婚女嫁,并使他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视为媒神。

  女娲制乐

  女娲创造了瑟、笙簧、埙等中国的传统乐器。

  女娲补天

  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女娲雕像

  其他古籍记载有差别。《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之战;《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

  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传说,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了一块未用。有人认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实补天就是盖房子,女娲补天的故事,其实是讲女娲这个人很聪明,会炼石盖屋

  三苗传说

  中国远古的那些优美的神话传说,一直影响着中国境内各民族及周边境外地区,这些民族和周边境外地区,都会利用中国的原始的神话传说,来编造本民族的的起源神话传说,因为文化文字、语言风俗的不同,所以传来传去会形成很多互相矛盾、百般可笑的故事,这在传说时代是常见的现象。

  关于女娲的传说在中国各民族的传说最多,这说明了母系社会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阶段。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民间流传的各种传说,不同的民族因语言文化差异有不同的叫法,傩(nuo)公傩娘,粳兄粳妹,诺亚诺娃,亚傩兄妹,东山老耆南山小妹,江郎江妹等。传说原来的人类被大洪水淹死完了,只剩下伏羲兄妹,后来的人是伏羲兄妹的后裔。

  这段传说比较系统,伏羲兄妹的母亲生了他们12兄妹,王龙,王蛇,王雷,后羿(后蚁),王素(可能是王燧-燧人),傩兄,傩妹(还有传说是傩兄傩妹是老祖婆的孙子孙女)等。12兄妹争执不休,其中最小的王素最聪明,那天比赛爬山,结果王素钻木取火,把山烧了。母亲就着急呀,在山下提醒,王龙下水,王蛇钻洞,王雷没地方躲,结果被烧了,王雷脾气暴躁,一心想要找王素报仇,每次都被王素聪明地躲过。母亲病了,说是只有王雷的肉才能治她的病。王雷当然不愿,不过还是要找王素报仇,最后陷入王素的陷阱被关了起来。那天傩兄去种地了,其他人都不在,只有善良的傩妹看管王雷。王雷骗说快渴死了,向傩妹讨水喝,软磨硬泡,傩妹心肠软还是给了他一碗粥。王雷就说,要是有碗清水就更好了,于是傩妹就给他碗清水。王雷刚喝完,便雷光大作,破开牢笼出来了,拔下一颗牙齿送给了傩妹,算是报答,说见天门开时种下。雷声隆隆,天门开了,而那雷神牙种下怎么都没反应。后来傩兄将它按次序种于八方(八卦相应的属性可能跟农耕有关),最后长出了一只巨大的葫芦(古语音,仆,伏羲氏有葫芦崇拜)。天河倒悬,这时飞来一只啄木鸟,把葫芦掏空然后傩兄傩妹就钻了进去。葫芦随着水不断升高,期间收了很多动物。一直升到天上,找到了王雷。要王雷收了洪水,王雷不听。然后就是打架,王雷怕了,之后答应收了洪水。傩兄就说了,你立即收了洪水是要摔死我们呢?没办法,王雷只好招来10个太阳把洪水晒干,但是水干之后就陷入了大旱,人都死完了。傩公请来后羿(后蚁),后羿飞上扶桑树(传说是人神两界连接的神树)用尾针把太阳射了下来,傩公就觉得没了太阳就没有光明了,就在下边要后羿留两个,一个在白天出来,一个在晚上出来,扶桑树也被后羿踩断了,从此人神两界便不能方便地来往.其实原因是他们的母亲借王雷之手毁灭他们,他们的争斗会毁了这个世界,当然她称病也是假的。

  其中还有一段是傩兄傩妹三次占卜(与仆古音相通,可能也是伏羲留下来的),兄妹成婚。在不周山山顶往两个方向滚碾子,结果在山脚碾子撞在了一起;在两边生火,烟在天上合在一处;结果傩妹害羞呀,就说你要是追上我就嫁给你,围着山跑傩妹在前边跑,傩兄在后边追,然后有人看着急了呀,土地公就出来跟傩公说,你转过身朝那边跑不就得了?最后和傩妹碰面。傩妹出嫁了,害羞呀,就拿扇子遮住脸。傩兄形象是红脸突目,传说是被10个太阳晒的了,傩妹聪明用手帕盖住脸所以依然白净,女娲是婚嫁之神,生育之神,这也就是中国婚嫁习俗,用珠帘或者盖头的原因吧,还有就是宗亲不能成亲的规矩可能也是女娲在位时定的。

  这段传说中可能包括两个女娲传说,一个女娲是造人的女娲也就是12兄妹的母亲,第二个就是婚嫁生育的女娲,也就是傩妹。

历史典故

  女娲造人的记载

  《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

  1.原文: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劳动非常辛苦),力不暇供(供应),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绳,粗绳索)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2.原文: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另一种传说《独异志》是: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于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

  《风俗演义》: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习俗。虽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却浸透着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时代,部落战争十分残酷、频繁,而且全靠人力对抗,死亡者众多。所以,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兴旺,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

  根据中国神话的描述,开始她使用黄土捏人,但因为速度太慢,便使用柳条甩泥土的方式造出大量的人。先前用黄土捏出的人是达官贵族;后来甩泥土方式造出的人则是平民百姓。造人的方式存在区别,这样的传说也被认为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统治者为了向民众灌输“天命论”,以达到维护统治的利益。

  女娲造人与母系社会

  女娲造人的神话,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存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子女只认得自己的母亲,不认得自己的父亲。女娲造人的神话不正含有母系社会的影子吗?女娲造人的神话,并非纯粹杜撰,而正是早期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中女性占据人口生产主导地位的反映。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在一开始处于劣势。男性对于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作用的认识,来得太晚。

  但是,父系社会的确立,主要并不是因为男性终于认识了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是因为当物资生产(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工具的生产)取代人口生产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过程中,男性比之女性,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在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的公社生活中,土地、房屋、森林、水源等生活、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食品、衣服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实行公有、分配制。而在此同时,外出作战、渔猎、放牧的男性,则率先开始了诸如弓箭、鱼叉、抛石索、独木舟等武器以及小型劳动工具的私有化进程,并在以物易物的交换过程中,开始了对牲畜等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

  女性在这个过程中,有点太大公无私。男性在私有制建立初期所具有的历史有利条件,以及男性在物资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天生体能优势,使得男性很快成为新的社会主角。人类历史之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的进程,乃是以人口生产为其主导的血缘社会向以物资生产为其主导的物缘社会的转变。此一转变一旦完成,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便不再是血缘情结,而转变成为物缘情结以至金钱情结。物缘关系即物质的依赖关系,成为此时人类社会群体的主要人际关系。物缘关系即物质的依赖关系,成为此时人类社会结构的主要功能要素。在此“物缘时代之父系社会”中,即使是“血缘关系”,也逐渐由女性为中心转变成为以男性为中心。

  出土的文物说明,在突出女性性征的女神塑像之后,世界各地都开始制造突出男性性征的男神塑像。女性生殖器崇拜向男性生殖器崇拜的转变,以及产翁制(一种在孩子出生之后,立即让母亲离开,而让父亲上床怀抱婴儿,卧床坐月子的风俗)的发生,都说明:在物缘时代,女性不仅没有掌握物质生产的控制权利,而且也失去了人口生产的主导地位。

史籍记载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

相关景点

  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女娲补天台

  山东省日照市南的尧王城遗址一带有女娲补天台。

  女娲补天的故事据说是发生在处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的丘陵地带。在距离日照不远的天台山极顶(现在是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在依山抱海的群山之中,补天台高耸在上,神鳌低卧台下,神迹茫茫,山岩苍苍。对于故事的出处,清朝琅琊人王陨的文章里面有记载(见附件)。连女娲炼石用的五色土都是出自日照。《史记·正义》引《太康地记》记载:“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赐之茅土,以为社”。日照商时属姑幕,汉代归城阳。后来羲和氏族用此女娲补天台作观象台,又称观星台,遗迹尚存。

  附:《天外来客---陨石收藏录》清琅琊 王陨

  《山海经》曰:“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然吾观古往今来,能通其道之圣人者可谓廖矣。盖天路漫漫,星月渺渺,凡人不可通也。《左氏传》云:“陨石,星也”。陨石之与世上芸芸众生,无异于中原黄土之贱也。然其之与圣人,乃天外之来客,通天界之桥梁,达上帝之使者也。余倾毕生之财力物力,餐风露宿,跋山涉水,欲收集天下陨石于一屋。然世界之大,宇宙之广,岁月之无穷,天下陨石非人力所能穷也。收藏虽少,却每每把玩,如获至宝,如数家珍。呜呼!快哉,乐哉!岁月无情,廉颇毕竟老矣。乃将毕生之所闻、所见、所集记于此,以传后人:日照陨:沂州府日照县南40里石盆山。山巅尚有马蹄形陨石坑依稀可辩,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 女娲炼石(10张)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寿光陨:青州府寿光县西50里。《宋书》云:“魏明帝青龙三年正月乙亥,陨石于寿光”。乃地有落星村,村边有陨石状如石臼,又名星落石臼,为寿光八景之一。李振栝诗云:“海宇村名系落星,幽人选胜此留停。谁操玉杵回天象,似借高舂揭地灵。”

  陕南女娲山

  陕南平利县城西15公里处有座海拔988米的女娲山,古称中皇山,异峰独秀,因后有女娲宫而得名女娲山。山上建有女娲庙,气势宏伟,殿宇纷繁。

  商代,平利为大巴山区族落良国的封地;周初,良随周武王伐纣灭商,故得袭封旧土,建都上良,平利仍属良国统治。五代蜀·杜光庭《录异记》是最早记载女娲庙在平利的史料。房州即今毗邻平利的湖北房县,西晋时平利属房州管辖,“上庸界”即现平利,故女娲庙在平利的历史由来久远。

  唐李冗《独异记》中“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的记载与当地百姓“滚磨为婚”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女娲山东北方向不远处,现有一条山沟名叫“磨沟”,此沟因伏羲女娲兄妹“滚磨成婚”的传说而得名至今。

  《淮南子·天文训》一文中“天柱折、地维绝……女娲斩鳌足撑天倾”的所谓“天柱”折断后,天空就会坍塌下来,女娲于是“斩鳌足撑天倾”,用“柱子”将苍天撑住。后来,女娲在南山采五色石炼之再“修天补洞”,并用金钉加固,今天才有了天空的五彩流云和夜空繁星闪烁的天象。在安康东南距平利五六十公里的地方,有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天柱山”,据传此山乃鳌足演化而来。

  女娲炼石补天的所在地也在如今的女娲山。女娲山地处秦岭南端、大巴山北麓,位于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为兵家必取之地。从女娲阻止炎黄之战的地理位置上看,黄帝居于渭北黄龙,炎帝居于鄂西神农架,女娲所在二者间的位置正是平利女娲山。

  女娲庙所在山峰向南500米有座山叫“偏头山”。据当地百姓讲,当时女娲在炼石之成后,奋力举石补天,第一脚踏力过猛,将此山踏歪偏向山南一侧,故得名“偏头山”,相传山上曾留下女娲的脚印。此山现为女娲山乡七里村村民承包的责任林山,传说中的脚印已被垦荒植树。女娲第二脚踏向中皇山,将该山山头西侧夷为平地,在平地上建起女娲庙,中皇山因庙而又得名为女娲山。

  女娲庙坐落在女娲山乡七里村。据当地百姓介绍,解放初期的女娲庙十分庞大壮观,在平利堪称第一寺庙,有四扇大门,房宇百余间,殿堂三层,故又称“三台寺”;庙内住僧人二三十余、居士若干。但在历经了战乱、土改、“文革”等重重劫难后,现仅存一间正殿和“平心门”的残墙断壁。

  就女娲庙保存完好时的壮观景象,笔者特地分别采访了何家沟村85岁高龄的王道芳老人、何家沟村最有文化的长者现年74岁的退休教师张友中和女娲庙现惟一的守庙人46岁的何中山,他们都讲述了从自己记事起印象中的女娲庙。

  相传,女娲采金州(现安康)南山五色石炼之补天,救民于水火,从此百姓康泰,风调雨顺。女娲在此地修造了一座土地庙,教南山民众种桑养蚕,取丝纺绸,福祉于民。当地民众为祭祀女娲的贤能圣德,将土地庙改建为女娲庙,供奉香火,顶礼膜拜。

  为颂扬女娲“补天”之功,夏代在女娲山始建宝灵寺,后改为中皇庙、女娲庙,香火极盛,“登探者淑匿纷来,瞻礼者贤否沓至”。《路史》云:“女娲始治于中皇山,继兴于骊山之下,中皇山即女娲山,有天台鼎峙,今建女娲庙。”唐宋以来,女娲庙历经修葺扩建,尤其是清乾隆元年重修后,拥有正殿四重、房屋百余间,是当时平利最大的寺院,被誉为“名胜之方”。

  解放初期,女娲庙仍保存完好。此时的女娲庙共分三层殿,即在三台自然地貌上建筑,又称“三台寺”。一层是天井,内有一棵五六人方能合抱的千年桂花树,人称“中皇古桂”。二层是拜殿,殿外两条滚龙抱柱,楼宇古朴,雕龙画栋,气宇不凡;殿前有一顶门神“胡敬德”的官帽,大赢二尺、厚寸余、重约八九十公斤,据说此帽为胡敬德朝庙上香时的遗忘之物。三层即正北为正殿,供奉女娲娘娘、十八罗汉诸神。另分东房、西房和南房。东、西房各有一门,南房有两门,即山门平心门。

  在女娲庙西南侧一里之遥的山巅,建有一座玉皇宫,即玉皇大帝的宫殿,四合大院,一个天井,内设正殿和火神庙,正殿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宫仅住三四个和尚,规模远不及女娲庙,但与女娲庙遥遥相对,独成景观。玉皇宫解放初期保存尚好,却毁于六十年代。

  女娲庙、玉皇宫和塔院的建筑十分讲究。建筑所用木材就地取材,但寺庙塔院所用上千柱墩石却来自安康旬阳县的火岩石,此石坚硬无比,千年不化。采石后经众纤夫从灞河用船运自徐家坝,再用牛拉、人抬、木滚等方法运至女娲山。庙院的砖瓦也很独特。从古至今,女娲山一带的山民大多沿袭土墙、木梁、石盖的砌房方式,女娲庙却单一色的青砖青瓦,而且砖的大小规格有七种之多,形状又有圆砖、方砖、长砖和厚砖、薄砖、花砖之别。工匠们考虑到建庙耗砖瓦之巨,质量之高,特在女娲庙后山修建了窖场,至今后山还有“窖场”的地名。

  平利县收藏一块《中皇山女娲氏庙碑》,系清雍正十三年修葺寺庙时由当任知县古沣撰文,博引古今文献较系统地阐述了女娲神话传说。庙碑高3.3米、宽1.3米,欧体楷书,由3块梨木精刻而制,工艺极为考究,系平利发现最大的木质碑刻。

  长治娲皇庙

  长治县北15华里上郝村北天台山,也有娲皇庙一座。据说女娲曾经在这里“炼石补天”七七四十九天。在此期间,她因为思念留在数百里以外中(霍)皇山下女娲治所——赵城侯村的亲生儿女,曾经登上这里的山头,眺望家乡,所以人们把这座面积不大的小山头命名为望儿台。奇怪的是每年夏至日这一天,无论是早晨、中午或傍晚,人们都看不到阳光照射“天台”的阴影;一年四季,在其周围也看不见它的山影。所以自古以来“天台无影”就成为著名的“长治八景”之一。这座天台山娲皇庙本来已经遭到破坏,但当地民众自发地化缘集资,予以修复,香火十分旺盛。

  诸如此类的娲皇庙建筑,还分布于晋东南地区平顺县南耽车村、黎城县广志山、潞城县七里店、襄垣县仙堂山,以及晋中地区左权县苇子沟,平定县东浮山等地。其中平定县东浮山一处比较特殊,传说它的山头有一个大坑,乃是“女娲补天”的“炼石灶”所在。大坑的周围还堆积有许多五颜六色、布满孔隙的浮石。当地百姓传说这就是女娲炼石时所产生的渣滓。但是地质工作者考察认为:这里曾经是古代火山的一处喷发口,那些浮石也是火山活动的遗留物。当地人对于“炼石补天”也别有一说,明代人陆深曾经撰文认为:女娲“炼石补天”乃是发明燃烧煤炭,制造光明,以补远古长夜漫漫、浑沌黑暗之缺。此见虽然与烧炼石灰不同,但亦可聊备一说,以供识者辨析。

  山西女娲庙

  黄土高原山西境内,除了在洪洞赵城镇侯村有女娲的长眠之地娲皇陵和数千年来一直享受历朝历代皇帝尊奉、祭祀的国家级神庙娲皇庙,以及女娲“抟土造人”圣地——万荣县汾阴雎女娲和伏牺成婚、避暑圣地——吉县人祖山、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截断洪水之地——蒲县黑龙关,和吉县柿子滩女娲岩画等重要遗迹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山西晋东南太行山地区,留下了为数众多的“炼石补天”遗迹,星罗棋布地分布在这些遗迹之地的众多娲皇庙、娲皇宫等古老的纪念建筑,使得地处北方黄土高原的山西太行山成为除了山西中部的霍山之外,在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神圣地区。

女娲文化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楚辞·天问》、《礼记》、《史记》、《山海经·大荒西经》、《淮南子·览冥训》、清朝嘉庆《涉县志》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相传上古时期,始祖女娲就是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长期以来形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女娲文化。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一是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二是具有实现民族大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三是对增强创业精神、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四是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归属

  1.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西成纪有女娲洞,女娲庙,还有大地湾遗址:传统说法上的“娲皇故里”

  2.陕西平利县:多部史书中记录的女娲的故里,生态县。当地也保留大量关于女娲的传说和足迹,有女娲山和女娲庙。出士了大量的远古时期的陶片。

  3.河北省涉县:宣传起步早。

  4.山西晋城泽州:宣传较弱,建有“华夏女娲文化园”

  5.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有个女娲捏土造人的女娲城

  地位

  女娲的地位时有变化,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据说原因有三:一、神话女娲与伏羲交合图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二、传说中伏羲、女娲既为兄妹又为夫妻,均为一家人,列入三皇时有时两个人都选中,有时只选一人作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三、尚书在经书中的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为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后事

  根据《山海经》,女娲在肉身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有人认为,其寓意是说女娲肉身死后被人吞食,原始部落的人感觉吃下自己祖先或族中受尊敬的人会有安全感。另据传说,女娲死后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故西华县又名娲城。传说女娲灵魂后来升天,由神兽白矖和腾蛇保护着去了天宫,成为天神。

  雕塑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有女娲补天雕塑一尊。造形为女娲补天,双手举起五彩石,抬头上扬,双目凝视天上,意为女娲 补天。

  甘肃省天水市七里敦三角花园处有现代女娲雕塑一尊。造形为女娲补天,底座四周环绕人类幼儿,意为女娲造人。详图可见谷歌地球甘肃省天水市七里敦三角花园处。

罕见复姓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伏羲大帝之妹女娲氏,属于以先祖名字转意为氏。女娲之后,社会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其部族民众中有以女娲之名为姓氏者,称女娲氏,是非常非常古早的原始第二氏。

  分布

  女娲氏今在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一带有零星分布。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