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雉鸡

大雉鸡为雄性雉鸡与雌性家鸡交配而产生的杂交物种,雄性家鸡与雌性雉鸡后代称为杂交雉。大雉鸡体形与家鸡相当,但体形较家鸡略长,尾羽细长,与雉鸡相似,雌性尾羽比雄性略短。雄雌全身羽均褐色,杂黑色斑纹,集群性,不惧人,食性挑剔,其外观,体形,习性上集合了雉鸡与家鸡的特点。大雉鸡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
- 中文名 大雉鸡
- 类型 杂交物种
- 又称 杂交雉
- 分布地区 东北地区
外形特征
雄性和雌性大雉全身羽均褐色,并杂以黑色斑纹。体形与家鸡相当,较家鸡略长,近于雉鸡,雄性体形大于雌性,雄性尾羽细长,雌性尾羽相较短,雄性冠高,挺拔,无冠齿,雌性冠相较低,多不挺拔,下喙末端部双侧各有一肉垂,冠与肉垂呈鲜红色。喙强而尖,上下喙黄色,喙尖端淡黄色,眼部四周环有白色短羽,耳羽眉羽亦为白色,虹膜呈近黑色。脚长且强健,呈淡黄或深黄色。
雄性体重2500~3000g,雌性体重1300~1800g。
生活习性
其对自然条件下恶劣环境的适应性与雉鸡相比略差,食性挑剔,喜食昆虫,不喜杂粮,有时也会少量进食杂粮,青草、枯草、叶等。善奔跑,飞行能力强于家鸡。集群性,不惧人。叫声与家鸡类似,单调且低沉。
生长繁殖
交配为一雄多雌制,东北地区繁殖期为5-7月。进入繁殖期雄鸡常会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交配时雄鸡压于雌鸡体上,并啄雌鸡冠或头上的羽毛, 此间如有其它雄鸡靠近侵入,雄鸡间将会发生打斗,直至将对方赶走为止。

大雉鸡产卵量与繁殖率较低,每窝产卵5-8枚,每年可繁殖1-2窝,繁殖期将枯草、落叶等铺在地面凹处营巢。
卵呈淡蓝色,少数卵上有灰色斑点,卵重50~60g。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多分布在山林地区。
人工养殖
养殖概况
大雉鸡适合半人工养殖,以食昆虫为主,可人工饲养黄粉虫,蝇蛆、潮虫(鼠妇)等作为大雉鸡饲料的来源。大雉肉、蛋营养和食用价值较高,市场呈供不应求的趋势。但因其饲养成本过高,很难与其带来的利润成正比,养殖风险大。

场地选择
大雉鸡主要的养殖方式可分为笼养,荒山放养、散养、其中以荒山放养为最佳。荒山放养可提高大雉鸡肉、蛋的品质,并可节约部分饲养成本。
养殖建厂应选择地势干燥,砂质地、日照、排水、通风良好,远离居民区的位置。
养殖场要保证水源充足,电源可靠。水质要清洁卫生,如无自来水水源,建议打深井取水,地表水易污染、不卫生。不可给大雉饮用野水、池塘水,这类水未经消毒多不能饮用。
养殖技术
饲养密度 每平方米至多3-4只,密度过大易发生啄癖。发生啄癖时,应把被啄伤大雉隔离饲养,并在伤口处涂碘伏或紫药水。
场地消毒 为预防大雉各类疾病的发生,应定期对大雉活动区域消毒,可用生石灰配成10%~20%悬液喷洒消毒,也可用洁尔灭,百毒杀等按比配喷洒消毒。
营养价值
大雉鸡肉质细嫩且鲜美,营养价值较高,氨基酸含有量达20种,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蛋白含量高,粗蛋白含量33.28 ~35.69%,比家鸡高21.7%;含热量比家鸡高27.61%;胆固醇含量比家鸡低37.61%,脂肪含量甚微,仅0.85%。
大雉鸡蛋(卵)蛋质细腻,营养、食疗价值较高,且有胆固醇含量极低的优点,大雉蛋有'卵黄金'之称。每百克大雉蛋中含蛋白质28.37克,其蛋白质品质仅次于母乳,吸收率达98.5%。大雉蛋中氨基酸含有量达20种之多,其中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8种为人体必需且无法自身合成的氨基酸,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卵磷脂、蛋黄素以及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D及B族维生素等也较为丰富。蛋清中含有少量的抗菌肽。
食疗价值
对大雉鸡的药用迄今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本草纲目》中记载:大雉肉,食之则面如皓月,阳具无岁月之痕迹,具补中益气强身之功用,常食之则延年健身。
经现代医学研究,大雉鸡蛋有着较高的食疗价值。具延缓衰老,强肾益精,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缓解疲劳,增强皮肤弹性,嫩白皮肤,提高各龄段智力与记忆力,抗癌防癌,强化肝脏解毒、改善骨髓造血等功能,提高血液血红素含量,防治心脑血管类疾病,三降(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均衡内分泌,预防白内障,改善视力等作用。
保护肝脏,增强代谢,机体免疫力
所含蛋白质品质较高且含量丰富,极易被人体所吸收,对肝脏组织损伤有修复的作用。其蛋黄中的卵磷脂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可提高人体血浆蛋白量,增强肌体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
健脑益智
其所含丰富的卵磷脂、甘油三脂、蛋黄素有着健脑益智的作用,对人体发育和神经系统有着很大的帮助,人体消化卵磷脂后,可释放胆碱,胆碱可改善各年龄段记忆力。
防癌,抗癌
所含丰富的维生素B2可分解和氧化人体内致癌物质,含多种微量元素,如硒、锌等也具防癌抗癌作用。
加速伤口愈合
蛋清中含少量抗菌肽,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加速伤口的愈合。
常见疾病防治
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是鸡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也是大雉鸡的长发病之一,染病后传播很快,死亡率高。

【病原】
本病的病原体是属于副黏病毒科的一种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的气囊,器官渗出物,脑、脾、肺以及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中。该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日光暴晒、煮沸及腐败环境条件下容易被杀死。如加热60℃经30分钟,70℃时2分钟,100℃时几秒钟即可被杀死。但对阴暗、潮湿、寒冷等环境条件抵抗力较强。常用小毒药物有2%~4%的氢氧化钠溶液,3%来苏儿等碱性消毒药。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对病毒无效,
【流行病学】
本病可侵染各年龄段和品种的鸡,火鸡、鹌鹑鸡野鸟对本病也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春秋两季度多发。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感染鸡的扣、鼻分泌物和粪便、羽毛均带毒,通过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用具、地面等环境引起传染。此外,人、野禽、老叔、昆虫等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进食和呼吸道进入。此外,通过眼结膜、创伤、交尾也有可能感染。
【临床症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个类型。
1.最急性型此型多见于雏大雉和流行初期。常突然发病,无特异症状而迅速死亡,往往前一天晚上活动饮食如 常,翌晨发现死亡。
2.急性型 表现呼吸困难,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消失,提问升高至44℃以上,缩颈低头,两翼下垂,眼圈发紫,嗉囊充满液体或气体,按压嗉囊或将大雉倒提,有刺鼻臭酸液体由口腔流出。常见下痢,粪便呈黄色、灰色或绿色,2~5天死亡。
3.慢性型 发病初期同急性型,后转为神经症状,出现头向后背或两侧扭转,转圈,有的向后倒退、步态不稳或突然跌倒,两翼麻痹,有时头地不,病程7~20天。
【病理剖检】
最急性型剖检无明显变化,或仅在胸骨内面及心外膜有出血点。急性型表现为特征性败血性变化,消化道黏膜散布有大小不等出血点,并有坏死和炎性变化,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条纹状初学,肌胃角质层下有米粒大小的出血斑,坏死和溃疡。腹腔内脂肪和心脏冠状沟脂肪有明显的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喉头和气管黏膜也有出血,肺部有时可见淤血或水肿。
【预防】
目前国内对鸡新城疫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根本措施是预防接种。因此,要定期进行鸡新城疫的免疫接种。
禽巴氏杆菌病
禽巴氏杆菌病是一种家禽和野禽的接触性传染病,又名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本病常呈现败血性病变,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病原】
本病的病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称为多杀性巴士杆菌(禽型),呈卵圆形或短棒状,用美蓝、石炭酸一品红或姬姆萨法染色,菌体的两端着色特别深,呈明显的两极性。
巴士杆菌的抵抗力较弱,在干燥的环境中2~3天内死亡,在60℃温水中10分钟左右被杀死;在血液和粪便中能生存10天左右,在冷水中能保持半个月左右的活力,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3个月。对消毒药剂抵抗力不强,用5%生石灰、1%漂白粉、50%酒精溶液1分钟即可将其杀死;用3%来苏儿个1%石炭酸溶液几分钟可杀死。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多为散发性,有的也呈流行性。除大雉鸡感染外,各种家禽和多种野鸟也能感染。
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是引进了带菌大雉鸡,它们经常地或间歇地排出病原体,污染周围环境成为传染源。巴士杆菌在自然界分布也很广泛,是一种条件病原菌,在健康鸡的呼吸道中平时就有这种菌存在,并不发病。一般遇到饲养管理不良,内寄生虫病,长途运输,天气突变等情况时,鸡体抵抗力减弱,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病雉和带菌雉的排泄物和分泌中都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当这些带菌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了饲料、饮水、用具和场地时,可借此扩散病原,传播疾病。人、畜、昆虫、野鸟等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本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创伤,消化道的传染主要是通过吃进或饮入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呼吸道传染是直接吸入病鸡排出的飞沫和污染的空气。
【临床症状】
因流行时期不同而异。
1.最急性型即本病流行的初期,这时细菌的毒力很强,鸡往往不出现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2 .急性型病鸡闭眼不动,羽毛蓬松,翅膀下垂,脸变青紫色,表现异常口渴,上呼吸道力有黏液积聚,有 黄色或灰白色下痢,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便粘连,经1~3天死亡。
3 .慢性型病鸡消瘦,精神萎靡,黏膜苍白,有的关节肿胀化脓,发生跛行,有的可能拖延几周后死亡。
【病理剖检】
最急性型的病雉,死后常看不到明显的病理变化,急性死亡的病雉,口腔和鼻孔内充满黏液。腹部内脏淤血,颜色变深。心包积液,心脏表现及冠状沟脂肪处有点状初学。肝脏肿大,质脆,呈灰绿色或棕色,刚脏表现有针尖大至米粒大的坏死点。十二指肠明显充血,内容物有血液或黄色黏液。慢性病例鼻腔和上呼吸道有黏稠的分泌物或纤维素性凝块,卵巢和腹膜均有炎症,有关节肿大病变。
由于最急性型和慢性型病例没有特征性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取病雉心血、肝、脾做成涂片,用美蓝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如发现两极着染的小杆菌,再结合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可以确诊。
【治疗】
用0.5%~1%的磺胺噻唑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拌料喂食,在1~2天后死亡显著减少,3~4天后疫情基本稳定下来。每千克体重用青霉素2万~3万单位加上链霉素5万单位一起肌肉注射,每日二次,次日可减少死亡,连用两天死亡基本停止。也可用喹乙醇,按5毫克/千克体重,在饲料中添加,每日2次,为预防治疗后疾病复发,可在停药后进行预防接种。
【预防】
可接种禽霍乱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每只肌注0.5毫升,免疫期3~6个月,但免疫力不太好。在易发本病的饲养阶段和雨季、气候突变或大雉群有下痢症状时,可于饲料中加入喹乙醇或抗生素类药物,如土霉素,四环素等,能预防禽霍乱的发生。此外,还要注意饲养场的环境卫生,建立良好的隔离消毒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