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大豆霜霉病

2022-07-07 20:09:28 百科资料

大豆霜霉病是由东北霜霉引起的、发生在大豆上的一种病害。在大豆生育期均可发病,为害大豆幼苗、叶片、荚和籽粒。发病最明显的症状是叶背产生霜霉状物。

大豆霜霉病在中国大豆产区内广泛分布,大豆生长期间较为凉爽的地方发病较重。发病后减产6-15%,一般种子被害率达10%左右,严重者达26%以上,个别高达60%。含油量降低2.7-7.5%。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可实行轮作制度,合理密植。还可在发病初期,用1:1:200倍波尔多液进行喷施。

  • 中文名称 大豆霜霉病
  • 病原 东北霜霉
  • 为害植物 大豆
  • 为害部位 幼苗、叶片、荚和籽粒

分布为害

  由霜霉菌侵染大豆地上部引起的真菌病害。

  病苗子叶无症,第一对真叶从基部开始出现褪绿斑块,沿主脉及支脉蔓延,直至全叶褪绿。以后全株各叶片均出现症状。花期前后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最后病叶变黄转褐而枯死。叶片受再侵染时,形成褪绿小斑点,以后变成褐色小点,背面产生霉层。受害重的叶片干枯,早期脱落。豆荚被害,外部无明显症状,但荚内有很厚的黄色霉层,为病菌的卵孢子。被害籽粒色白而无光泽,表面附有一层黄白色粉末状卵孢子。

病因

  病原物为霜霉菌(Peronospora man-schurica (Naum.) Syd.)属卵菌,霜霉目, 卵孢子球状、黄褐色、厚壁,表面光滑或有突起物。孢囊梗二叉状分枝、末端尖锐,顶生一个孢子囊、无色, 椭圆形或卵形。病菌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野大豆。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 美国鉴定出32个生理小种, 中国已鉴定出3个小种。最适发病温度为20~22℃,10℃以下或30℃以上不能形成孢子囊,15~20℃为卵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湿度也是重要的发病条件,7月至8月多雨高湿易引发病害,干旱、低湿、少露则不利病害发生。

病害循环

  孢子囊萌芽形成芽管,从寄主气孔或细胞间侵入,并在细胞间蔓延,伸出吸器吸收寄主养分。孢子囊寿命短促如及时借风、雨和水滴传播,可引起再侵染。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种子上附着的卵孢子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病残体上的卵孢子侵染机会较少。卵孢子可随大豆萌芽而萌发,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侵入寄主胚轴,进入生长点,蔓延全株成为系统侵染的病苗。病苗又成为再次侵染的菌源。低温适于发病、带病种子发病率15℃时最高,达16%,20℃为1%,25℃为0,因此东北、华北春大豆发病重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夏大豆。

病害控制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选育抗病品种: 根据各地病菌的优势小种选育和推广抗病良种,如吉林的早丰5号和白花锉等。②种子处理:用瑞毒霉拌种, 或以克霉灵、福美双及敌克松为拌种剂, 效果很好。③清除病苗: 病苗症状明显、易于识别, 铲地时可结合除去病苗,消减初侵染源。④喷洒药剂: 病害流行条件出现时, 及早用百菌清、多菌灵、退菌特等喷施防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