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2022-06-28 15:28:11 百科资料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学名:Glaucus atlanticus)是海神鳃科、海神鳃属的海洋软体动物。体长3-8厘米。体型扁平,末端尖细,头部圆钝,口腔周围有触须,齿舌具有锯齿状齿片,体侧有一对极小的嗅角。背侧银灰色,腹侧蓝色。体内有气囊。其腹足边缘两侧布有深蓝色条纹,并由体侧生出3-6枚附肢。附肢在末端分叉,以辐射状排列,构成了该种的露鳃,每根露鳃的末端均具有刺胞囊。

分布于世界多地的海域,如加勒比海、南非东海岸、莫桑比克、北大西洋、太平洋东北部、北太平洋、南非南海岸等。漂浮于海面,捕食僧帽水母、银币水母(Porpita porpita)、帆水母、紫螺等动物。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不会被水母的刺细胞蜇伤,还会将猎物的刺细胞储存至自身的刺胞囊中,用于防卫。该种雌雄同体,2只交配完毕后均可产卵。

(概述图来源: )

  • 中文名称 Glaucus atlanticus
  • 别名 海燕、蓝龙
  • 界 动物界
  • 亚界 两侧对称动物亚界
  • 门 软体动物门

基本简介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俗称蓝燕子或者蓝龙,是一种蓝色、小型的远洋翼蓑海牛腹足纲海神鳃科软体动物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海神鳃属的单属种。与 Glaucilla marginata 有近缘关系,同属海神腮科。大西洋海神海蛞蝓身体大小可达三厘米,主要为漂浮性物种,常随着潮流和僧帽水母、银币水母一起出现,这种海蛞蝓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及泛热带海域。

物种学史

  "大西洋海神"首次见于1777年欧洲学者发表的文章。之所以将这种海蛞蝓称做"海神",是因为它的外型如同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格劳科斯(Glaucus)一般。希腊神话中,海神Glaucus因为吃了神奇的草而得到永生,但双手却长了鱼鳍、双腿成了尾巴。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形态特征

  大西洋海神海蛞仅仅只有3厘米长,它们的贝壳已经退化为内壳。背面有透明的薄薄的壳皮,壳皮一般呈白色,有珍珠光泽。它们的胃部有气囊。照片中蓝黑白相间的这一侧,事实上是它的腹部,其背部通常朝下,为银灰色。气囊的位置,造成了这种上下颠倒的浮游方式。而这种上侧(腹部)蓝白相间(深色)、下侧(背部)银灰色(浅色)的保护色,有助于它们躲避来自上方和下方的捕食者。此外,上侧的蓝色被认为有反射有害的紫外线的功效。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大西洋海神海蛞是雌雄同体的生物,海底栖息,体裸露,雌雄两个生殖孔间有卵精沟相连。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上表面生有露腮(像手一样的那个),数量可多达84个。其僧帽水母等食物中含有刺细胞,它们会将这种刺细胞储存在露腮中。 因此,手抓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会感到刺痛(所以见着了不要用手拿),跟被僧帽水母蛰了时感觉一样。

栖息环境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分布相当广泛,主要生活在热带及泛热带远海海域。由于其随洋流及海风浮动,偶尔会被冲上海滩。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喜欢海流缓慢,风浪不大的生活环境,依靠它两侧叶片和躯体伸缩,可短距离移动刮食长在滩涂上的底栖硅藻。

生活习性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主要捕食僧帽水母、帆水母、银币水母、紫螺等体型较大的海洋生物,偶尔也会同类相食。 它的食欲与环境的水温有直接关系,当水温在16~21℃的时候和吃货没啥区别,说白了,就是大吃特吃。当水温低于13℃或高于24℃时,则停止进食。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遇到风大流急的不利条件时,它则匍匐在底部的海藻或礁石之间,以躲避灾难,有时实在无处隐藏时,就缩成一团,暂时随波逐流。

分布范围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主要分布于泛热带海域。具体包括东非和南非南海岸,欧洲东海岸,秘鲁、澳大利亚、印度和莫桑比克周边海域。

繁殖方式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没有性别,雌雄同体,交配时腹侧相贴,交配后两只海蛞蝓均会产卵。 其繁殖能力强,大多数在秋天繁殖。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