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肠癌

2022-07-12 23:00:47 百科资料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发病年龄趋老年化,男女之比为1.65:1。

  • 挂什么科 普外科
  • 哪些症状 便秘、腹部肿块、贫血、腹痛、腹泻、大便粘腻、便血且血与粪便混合、便血、皮肤转移、大肠黑变、盆腔内有较广泛浸润、种植播散
  • 好发人群 中老年人群
  • 需做检查 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检测、癌胚抗原(CEA)、p53基因检测、血红蛋白浓度(HGB)、核磁共振成像(MRI)、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粪便量、多药耐药(MDR)基因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癌抗原242(CA242)、脱落细胞检查
  • 引发疾病 贫血、坐骨神经痛

病因

  大肠癌的发生与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如:血吸虫病、盆腔放射、环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钼)、吸烟等有关。

症状

  大肠癌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肿瘤因转移、浸润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变。大肠癌因其发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1.右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疲劳、腹痛。右半结肠癌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疲劳、乏力、气短等症状。右半结肠因肠腔宽大,肿瘤生长至一定体积才会出现腹部症状,这也是肿瘤确诊时,分期较晚的主要原因之一。

  2.左半结肠癌

  左半结肠肠腔较右半结肠肠腔窄,左半结肠癌更容易引起完全或部分性肠梗阻。肠阻塞导致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便血、腹泻、腹痛、腹部痉挛、腹胀等。带有新鲜出血的大便表明肿瘤位于左半结肠末端或直肠。病期的确诊常早于右半结肠癌。

  3.直肠癌

  直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便血、排便习惯的改变及梗阻。癌肿部位较低、粪块较硬者,易受粪块摩擦引起出血,多为鲜红或暗红色,不与成形粪便混和或附于粪柱表面,误诊为“痔”出血。病灶刺激和肿块溃疡的继发性感染,不断引起排便反射,易被误诊为“肠炎”或“菌痢”。癌肿环状生长者,导致肠腔缩窄,早期表现为粪柱变形、变细,晚期表现为不全性梗阻。

  4.肿瘤浸润及转移症

  大肠癌最常见的浸润形式是局部侵犯,肿瘤侵及周围组织或器官,造成相应的临床症状。肛门失禁、下腹及腰骶部持续疼痛是直肠癌侵及骶神经丛所致。肿瘤细胞种植转移到腹盆腔,形成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直肠指检可在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内扪及块物,肿瘤在腹盆腔内广泛种植转移,形成腹腔积液。大肠癌的远处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转移至淋巴结,也可通过血行转移至肝脏、肺部、骨等部位。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生化全项(肝肾功能+血清铁)、大便常规+便潜血等化验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有无缺铁性贫血、肝肾功能等基本情况。进行血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检测,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在大肠癌患者中,CEA水平高并不表示均存在远处转移;有少数转移瘤患者,CEA并不增高。

  2.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将纤维结肠镜伸入到结肠起始部位回盲部,检查结肠和直肠肠腔,并在检查过程中进行活检和治疗。结肠镜检查比钡剂灌肠X射线更准确,尤其对结肠小息肉,通过结肠镜摘除并行病理学确诊。良性息肉摘除可预防其转变为结直肠癌,癌性息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治疗。

  3.活体组织检查和脱落细胞学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对大肠癌,尤其是早期癌和息肉癌变的确诊以及对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可明确肿瘤的性质、组织学类型及恶性程度、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脱落细胞学检查准确性高,取材繁琐,不易获得满意的标本,临床应用少。

鉴别

  大肠癌须与其他一些具有腹部肿块、腹部绞痛,直肠出血或大便习性改变等症状的肠道病变相鉴别,包括大肠的良性肿瘤或息肉要产病变如腺瘤、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肠壁脂肪瘤、血管瘤、平滑肌瘤等;大肠各类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bn氏病、阿米巴肠炎、日本血吸虫病、肠结核、结肠憩室炎、阑尾炎周围炎症性包块、放射性肠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良性直肠、肛管疾患如痔、肛裂、肛瘘等。其他如肠套叠、乙状结肠粪块积贮及罕见的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亦属于鉴别之列。由于大肠癌症状并不特异,与肠道多种疾病临床表现相重叠,故在临床诊断中多采取主动性诊断方式,排除诊断法少用,对于可疑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后仔细检查,配合纤维结肠镜或X线钡餐灌肠及病理活检往往能作出明确诊断。结肠癌主要应与结肠炎症性疾病鉴别,包括肠结核、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肉芽肿、阿米巴病肉芽肿等。

  此外,还应与原发性肝癌、胆道疾病、阑尾脓肿相鉴别。直肠癌应与菌痢、阿米巴痢疾、痔、血吸虫病、慢性结肠炎等相鉴别。

并发症

  1、便血

  因病变距肛门较近,血色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且往往是血、便分离。只在出血量较多时才可见大便呈棕红色、果酱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病人中有这种肉眼可见的便血者占36.5%。

  2、贫血

  当长期慢性失血超过机体造血的代偿功能时,病人即可出现贫血。

  3、肿瘤阻塞

  当肿瘤长至相当体积或浸润肠壁肌层时,可引起肠管狭窄,肠腔变小,肠内容通过受阻。肠膨胀、体液丢失、电解质紊乱、感染和毒血症。

  4、穿孔

  当癌灶呈深溃疡穿透肠壁时可发生穿孔。

  5、当肿瘤浸润或压迫坐骨神经或闭孔神经根(腰骶丛)时还可出现坐骨神经痛或闭孔神经痛。

预防

  大肠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大肠癌在各类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居第3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肠癌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因此大肠癌预防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一级预防

  减少,消除大肠癌的致病因素,抑制正常细胞的癌变过程。

  1、饮食调整

  虽然大肠癌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绝大多数散发性的大肠癌与环境因素,特别是饮食因素密切相关,对饮食干预,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1)能量摄入

  能量摄入与大肠癌发生有关,大部分的研究表明,总的能量摄入与大肠癌危险性有关系,无论摄入的能量是蛋白质,脂肪还是碳水化合物,减少能量的摄入有可能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2)脂肪与红肉

  大肠癌的发生与动物脂肪和肉类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高脂射入的妇女与低脂妇女相比大肠癌相比大肠癌风险增加32%,而肉类中摄入红肉是大肠癌发生的一个强的危险因素,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特别是尽量少吃煎烤后的棕色肉类,有助于大肠癌的发生。

  (3)水果,蔬菜和膳食纤维

  纤维素能增加粪便量,稀释结肠内的致癌剂,吸附胆汁酸盐,从而能减少大肠癌的发生,因此在平时的饮食,应该尽量多摄入蔬菜,水果,纤维素,合理饮食,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4)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有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A,C,E能使腺瘤患者的结肠上皮过度增生转化为正常,但目前资料并不支持用抗氧化维生素来预防大肠癌,微量元素与大肠癌的关系,目前研究还不甚详细,叶酸能减少大肠癌的发病,但具体机制不清楚。

  (5)膳食抗致癌原

  膳食中的大蒜,洋葱,韭菜,葱中含有的硫醚柑桔类含有的萜葡萄,草莓,苹果中含有的植物酚以及胡萝卜,薯蓣类,西瓜中含有的胡萝卜素,都被认为是能够抑制突变,具有抗癌作用,尤其是大蒜,有研究表明,大蒜是具有最强保护作用而使人们免患远端结肠癌的蔬菜。

  2、改变生活习惯

  (1)肥胖与运动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独立的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体力活动过少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体力活动可以影响结肠蠕动有利于粪便排出,从而达到预防大肠癌的作用。

  (2)吸烟

  吸烟与大肠癌的关系还不十分肯定,但吸烟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证实,目前研究认为,吸烟是大肠癌基因产生的刺激因素,但需要经过大约40年的时间才能发生作用。

  (3)饮酒

  酒精的摄入量与大肠癌的有关系,酒精也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但具体原因不清楚,减少酒精摄入量有利于预防大肠癌。

  (4)生殖因素

  激素与生殖因素可能影响大肠癌的发生,美国研究表明,单身女性的大肠癌发病率高于结婚女性,有人认为这与激素能影响胆汁酸盐代谢有关。

  3、药物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大肠癌发病率降低,每月服用10~15次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使大肠癌的相对危险度下降40%~50%,但也有研究并不支持这一说法,并且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用量,用药时间,长期应用所致的副作用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治疗癌前病变

  大肠腺瘤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肠癌发病率明显增加,通过普查与随访,尽早切除腺瘤,治疗结肠炎,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尤其是对于有家族史者,通过遗传学检查,筛查处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是大肠癌预防工作的重要方面。

  二级预防

  肿瘤的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或减少肿瘤引起死亡,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从癌前病变到侵润性癌,估计需要经过10~15年的时间,这为普查发现早期病变提供机会,普查是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

  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对肿瘤患者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目前对大肠癌患者采取手术治疗为主,辅以适当的放化疗,中医药治疗,免疫治疗,以提高大肠癌的治疗效果。

治疗

  1.手术治疗

  (1)治疗结肠癌的方案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I、II和III期患者常采用根治性的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根据癌肿所在部位确定根治切除范围及其手术方式。IV期患者若出现肠梗阻、严重肠出血时,暂不做根治手术,可行姑息性切除,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直肠癌根治性治疗的基础是手术。直肠手术较结肠困难。常见手术方式有:经肛门切除术(极早期近肛缘)、直肠全系膜切除手术、低位前切术、经腹肛门括约肌腹会阴联合切除。对于II、III期直肠癌,建议术前行放射、化学治疗,缩小肿瘤,降低局部肿瘤期别,再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2.综合治疗

  (1)辅助化学治疗 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5-氟尿嘧啶)的方案是目前III期结直肠癌和部分具有高危因素结直肠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治疗时间为6个月。适用于术前未接受新辅助放射治疗的直肠癌患者,术后需要进行辅助放射治疗者。

  (2)IV结直肠癌的治疗 主要是以化学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化疗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奥沙利铂、伊立替康、贝伐单抗、西妥希单抗、帕尼单抗等多种药物,常用化疗方案有:FOLFOX、XELOX、FOLFIRI等,在化疗基础上酌情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贝伐单抗、西妥希单抗、帕尼单抗)。

  3.放射治疗

  目前效果较好、研究较多的是外科和放疗的综全治疗,包括术前放疗、术中放疗、术后放疗、“三明治”式放疗等,各有其特点。对晚期直肠癌患者、局部肿瘤浸润者、有外科禁忌证者,应用姑息性放疗,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饮食

  膳食原则

  (1)结肠、直肠癌病人多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腹泻,消化能力弱,故应予以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

  (2)结直肠癌病人多有便中带血,晚期病人常大量便血,故应少服或不服刺激性和辛辣的食物。

  (3)病人久泻或晚期病人长期发热、出汗、损伤津液,故宜多饮水或汤液,主食可以粥、面条等半流滇饮食为主。

  (4)病人多有食欲不振、恶心,甚至呕吐等症状,故宜摄取清淡饮食,切忌油腻。

  (5)结直肠癌晚期病人久泻、便血、发热,大量营养物质和水分丢失,身体消瘦,体重减轻,气血两亏,宜服富有营养的滋补流汁药膳。

  (6)肠癌术后,有的患者常感觉胃口不好或腹胀等肠胃不适,术后喝酸奶可缓解上述不适。因为肠癌术后,肠道有益菌群平衡被打破,而适量饮用酸奶,可帮助肠道菌群恢复正常。

  (7)对于结肠造口的人,啤酒会产生稀便,而汽水会增加气体的排出,应多注意。

  另外尚可服用:

  (1)蘑菇粥:鲜蘑菇30g(或干品9g),红糯米30g,加盐油味精适量。空腹顿服。具有健中和胃的功效,用于大肠癌的预防和早期直肠癌的辅助治疗或手术后的康复治疗。

  (2)箬竹叶绿豆粽:新鲜箬竹叶1㎏,绿豆500g,糯米2㎏。箬竹叶洗净滤干,绿豆冷水浸泡半小时,与糯米一起洗净利滤干,捶匀。用箬竹叶4张,绿豆糯米30~40g,包成三角粽或四角粽,用线扎牢。然后,将粽子放于锅内,冷水浸没,用旺火煮3~4小时,直到汤变浓,糯米绿豆均熟为止。每天二次,每次喝粽汤1小碗,吃粽子2只。具有解毒化积之功效,主治直肠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