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鼠

大竹鼠(学名:Rhizomys sumatrensis):是竹鼠中最大的一种,成体长约40厘米,体重2500克。头圆、眼小、耳短、毛疏。乳头5对。耳隐于皮内;尾与四肢均短;趾强爪尖;全身披长毛,但尾无毛或短而稀;头骨粗壮坚实,颧弓外扩,骨脊高起,肌肉发达;上门齿特别粗大,共有16颗牙齿。
栖居于山区竹林地区。一般栖息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次生林中。白天休息,晚上出来活动,打洞能力极强。在竹丛下挖洞,每个洞穴有2-6个洞口。主要以竹的地下茎、根和竹笋为食,也吃其他植物的根茎和果实。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
- 中文名称 大竹鼠
- 拉丁学名 Rhizomys sumatrensis
- 别名 红颊竹鼠,红大竹鼠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征
大竹鼠的体长可达45厘米;头圆眼小,耳隐于皮内;尾与四肢均短;趾强爪尖;全身披长毛,但尾无毛或短而稀;头骨粗壮坚实,颧弓外扩,骨脊高起,肌肉发达;上门齿特别粗大,共有16颗牙齿。大竹鼠的身体较大,头圆、吻钝、眼小、耳短。体长375-480毫米,体重2150-2750克,尾长140-190毫米,后足长50-68毫米,耳长25-28毫米。颅长87.8-90.5毫米,颅基长82.7-86.4毫米,颧宽61-65毫米,后头宽39.5-40.4毫米,鼻骨长26.5-27.9毫米,眶间宽11.4一14.7毫米,上齿隙长28.3-30毫米,上颊齿列长16.3-17.5毫米。大竹鼠体毛粗短而稀薄。体背面棕灰色,有光泽,毛基白色,头顶和颈背部多黑色,两颊呈锈红色,体腹面淡褐色,杂有稀少的白毛,前后足的背面被褐色短毛,其下面裸露,尾粗大无毛。乳头5对,胸部2对,腹部3对。
颅骨粗大。吻部较短。矢状嵴和人字嵴均甚发达。颧扩展,颧宽约为颅长的74.6%。颅顶几近平直。脑盒较小,不如上述两种的发达。鼻骨外侧也与它们的一样都是平直的,后部也较为狭窄,其后端明显地超出前颌骨后端。上门齿不甚垂直,略向前斜。下颌骨较为发达,后部甚高,超过颅骨高度,约为后者的113.5%。隅突很发达,后缘呈圆形。
分布地区
大竹鼠栖居于山区竹林地区。在竹丛下挖洞。洞道相当复杂,长达9米之多,离地面最深处达1米多。洞穴有l一6个洞口,洞口直径11-14厘米。洞口外常有抛出的大土堆,有堵洞习性。晨、昏到洞外活动,日间潜居洞中。主要以竹的地下茎、根和竹笋为食。雌雄同穴。繁殖期通常为2-4月和8-10月。孕期22天,每胎3-5仔。初生幼仔的眼也未睁开,体完全裸露无毛,24天后眼才睁开,1个月后即能吃硬的食物。寿命约为4年。
大竹鼠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马来亚,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和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勐海、景洪和橄榄坝等地。本种有2个亚种,中国仅有灰色亚种。
分类系统: | Animalia:动物界 - Chordata:脊索动物门 - Mammalia:哺乳纲 - Rodentia:啮齿目 - Rhizomyidae:竹鼠科 -Rhizomys: |
学名: | Rhizomys sumatrensisRaffles |
中文名: | 大竹鼠 |
中文拼音: | DàZhúShǔ |
分类等级: | 种 |
概述: | |
原始属名 | |
模式标本产地 | |
模式标本保存地 | |
国家保护级别 | 不祥 |
CITES公约级别 | 未定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未予评估(NE) |
红皮书等级 | 未定 |
中国特有 | 是 |

物种习性
大竹鼠是我国竹鼠中最大的一种,成体长约40厘米,眼小耳短毛疏,尾部无毛,乳头5对。它们一般栖息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次生林中,多在缓丘、坝边或山坡的下部筑洞穴居,每个洞穴有2到6个气孔。如果它在洞中,它会把洞口用土堵住迷惑人,开启的洞口内一般没有竹鼠,大竹鼠的洞道内左拐右拐相当复杂,长可达9米,最深处距地面约1米。白天它休息,晚上出来活动,打洞能力极强。 为害特点:以吃竹根和竹笋为主,也吃植物的根茎果实。
形态特征:体长可达45cm;头圆眼小,耳隐于皮内;尾与四肢均短;趾强爪尖;全身披长毛,但尾无毛或短而稀;头骨粗壮坚实,颧弓外扩,骨脊高起,肌肉发达;上门齿特别粗大,共有16颗牙齿,个头大的大竹鼠的体重可达2公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药用
来 源:为竹鼠科动物大竹鼠的油。
功 效:清热解毒 排脓生肌 消肿止痛。
功效分类:清热药,清热解毒药
主 治:治无名肿毒。
性味归经:辛、咸,寒。肺经。
用法用量:外用:涂撒患处。
别 名:红颊竹鼠、红大竹鼠、(《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主要栖息于中南半岛南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云南南部及西南部的热带,亚热带竹子丛生的地方。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四季均可捕捉,以秋末、冬初为宜。捕获后,取脂肪炼油备用入药。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