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大眼鳜

2022-06-29 09:24:02 百科资料

大眼鳜,Siniperca kneri Garman,属鲈形目鮨科鳜属。眼较大,头长为眼径之4.7一5.1倍。上颌骨后端仅伸达眼后缘之前的下方。下颌前方犬牙不明显幽门盲囊较少,常在100以下。侧线有孔鳞85-98.颊部不被鳞。亦为肉食隆凶猛鱼类。食物以鱼为主,次为虾类,生长较鳜鱼慢,更喜栖息干流水环境中。体重1.5kg亲鱼,怀卵量可达10万余粒。分布于长江流域或淮河中、下游各地。休较大,肉质美,为重要经济鱼类。

  • 中文名 大眼鳜
  •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 分布区域 南宁、贵港、百色、崇左等
  • 亚    目 鲈亚目
  • 别    称 母猪壳、刺薄鱼、羊眼桂鱼

形态特征

  背鳍XI-XIII-2--16(多数XII-13--14);胸鳍i-ii-13--16(多数i-13--l4);腹鳍i-5;臀鳍Ⅱ-8--10(多数II-9)。侧线有孔鳞83--122。鳃耙数4-7(多数6)。鳔一室。幽门垂54--118(多数70-98)。标准长为体高的2.3-3.l倍,为头长的2.3-2.8倍,为头高的2.7-3.6倍,为吻长的6.O-9.1倍,为眼后头长的4.8-6.3倍,为尾柄长的8.3-12.l倍,为尾柄高的8.0-9.7倍,为背鳍基长的1.8-2.2倍,为臀基长的5.7-7.8倍。头长为吻长的2.4-3.4倍,为眼后头长的1.6-2.4倍,为眼径的4.3-6.2倍,为眼间距的5.O-8.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6-1.0倍。体较长,侧扁。头、背部轮廓线隆起,胸、腹部轮廓线路呈弧形。口大,端位,略倾斜。下颌突出于上颌之前,口闭合时下颌前端的齿不外露;上颌骨后端宽阔,末端伸至眼中部或稍后下方,其中大个体的下颌末端常伸至眼后缘的下方。两颌、犁骨和腭骨具细齿,呈绒毛状齿带。上颌前端两侧犬齿发达、丛生,两侧细齿排列成行;下颌前端两侧犬齿较细弱,两侧中后部犬齿发达。犁骨齿团近圆形,齿较发达。腭骨齿带呈长条形,齿较细弱,排列略呈"八"字形。鳃盖发达。前鳃骨后缘锯齿发达,隅部和下缘具强大刺棘。间鳃盖骨和下鳃盖骨下缘无锯齿。鳃盖后上角有2扁刺棘。眼大,侧上位。每侧鼻孔2个,前鼻孔呈短管状,后鼻孔椭圆形,距前鼻孔近。鳃孔大,鳃盖膜发达,鳃耙硬,较粗,末端钝,其上有细刺(大个体);第二、三枚鳃耙最长,其长度约与鳃丝等长。背鳍2个,相连,前部约2/3为鳍棘,后部约1/3为鳍条组成,外缘圆形。背鳍基部后端约与臀鳍基部后端相对。胸鳍较宽呈扇形,向后上方斜伸。腹鳍较窄,末端后伸不达肛门。臀鳍外缘圆形,末端接近或达尾鳍基。尾鳍后缘近截形。身体被圆鳞。鳃盖上有小鳞。体上部鳞大,下部鳞小。体侧棕黄色、灰黄或灰白,腹部灰白色。头部两侧各有l条贯穿眼的褐色斜带。头背部至背鳍前有一褐色带纹。背鳍基部有4个黑褐色鞍状斑纹。体侧满布有不规则的棕褐 色斑点和条纹。背、尾鳍上有数列棕褐色斑点。

大眼鳜

生活环境

  生活习性与鳜相仿。更喜栖息于江河、湖泊的流水环境。性凶猛,以鱼、虾为食。最大个体可达5市斤左右。

胚胎发育

  大眼鳜成熟卵圆球形,微油黄色,无粘性。在水温13.9- 19.8℃条件下,受精卵历时183 h 18 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6-5.2 mm,肌节数32-35对。同时,对大眼鳜、鳜鱼、斑鳜的胚胎发育进行了比较,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大眼鳜胚胎器官分化比斑鳜早,孵化时间比斑鳜短,且受精卵卵径小于斑鳜。斑鳜初孵仔鱼全长5.1-6.0 mm,肌节数42对。鳜初孵仔鱼全长3.6-3.9 mm,肌节数28对。嘉陵江大眼鳜视泡出现在胚孔封闭前,而鳜和斑鳜视泡出现在胚孔封闭后。油球的数量没有种的特异性,而与外力挤压等有关。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