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饵块

饵块,是大理地区常见的传统食品之一,以大理喜洲、巍山等地所产饵块为最出名,是云南饵块的上品。
概述

饵块是大理地区常见的传统食品之一。系用优质大米加工制成。其制作过程是将大米淘洗、浸泡、蒸熟、冲捣、揉制成各种形状。一般分为块、丝、片三种。制成的饵块色泽洁白、质地细嫩、有筋骨,味美可口。以大理喜洲、巍山等地所产饵块为最出名,是云南饵块的上品。这些地方生产的饵块,在色、香、味上独具特色,无论煮、炒皆不粘糊,其干制品保质期长,便于携带,最受外地旅游者的喜爱。
每年冬季,年头岁尾时,大理民间按习俗都要做小饵块。小饵块用木模压制成花卉、动物图样,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赠送,相互品尝,这时的饵块即是风味食品,又是民间工艺品,还颇有喜庆之意。
大理饵块食用多样,最有特色的是新鲜现揉的烧饵块,其加工过程是:将蒸熟、冲捣后的饵块团放在光滑洁净的大理石板上,用手揉成饼状后,按各自品食习惯,内包白糖、核桃仁或芝麻酱、卤腐、油条等佐料,加放在木炭上慢慢烘烤至表皮微黄后,即可食用。这种烧烤出来的饵块香脆可口,食后许久还余香在口,倍受人们的青睬。
分类

大理饵块,是一种米制的食品,它不仅是大理人的早点(餐)食品,还是旅游节日中的应酬礼物。据<滇游续笔>中说:清乾隆年间山东曲阜举人桂馥考中进士,到云南大理州永平县赴任,途经大理见人们用稻米作饼像蝴蝶翅膀,叫作“饵块”,取“合蒸日馈”的含义而得名。就其形状可分块、丝、片三种。块状一般成枕头形筒装,可以切片炒吃,经厨师烹调炒制,称为“炒饵块”。在宴会上还用大理饵块夹火腿,蒸食,鲜美可口,称为“火夹饵”。丝状称“饵丝”,甜、咸煮食均可。甜食用牛奶加糖称为“牛奶饵丝”;咸食,帽罩肥肉、称为“肥肉饵丝”,即用猪后脚烤黄洗净后,参与适量的火腿、草果放入土锅内,先用武火煮熟,后用文火炖即可食,“肥肉饵丝”以巍山著名。片状,有机制和手揉两种,均以烧吃为主,称为“烧饵块”。最有特点之处是手揉,即将蒸熟的米团,放在大理石板上,用手工搓揉成饼状,内包白糖、核桃、腐乳、芝麻酱、辣椒酱、油条等作佐料,再放在木炭火上烘烤,使大理饵块表皮软黄后即可食用,这是一种价廉物美,食用方便,独具风格的小吃。“云南十八怪”中有:粑粑叫“饵块”,“烧饵块”,尤以大理著称。
制作方法
制作饵块的原料其实就是大米,只是需选取品质好、有香味、有黏性的大米。旧时,舂饵块可是一景。春节前,先将泡过的米放到木甑里蒸,蒸到六七成熟时取出,就可以放进碓窝里舂了。待熟米舂打成面状后,就可以取出放到案板上搓揉,然后做成砖状,这就是饵块了。也有用木模压制成饼状的,木模上有喜字、寿字、福字、鱼、喜鹊之类的图案,压制出的饵块饼也就有各种花样了。

饵块可做成各种形状,除长丝叫饵丝外,其余不论饼形、卷形、块形都叫“饵”。这“块”本地音读如“快”,查字典就较难查到了,不过推音及义或推形及义似乎都可以猜这“块”就是“块”,吃的东西要和士分开,就寻这么一个“快”字出来。另外,昆明方言中多有把第三声读为第四声的,也可以佐证。
昆明以前的“饵”都是一两斤的大“块”占主导地位,且已有文考“饵”就是“饵块”,这源流就基本算是清楚了。
饵块在昆明民俗中是过年必吃的,平时也或炒或煮或烧无不宜,边陲百姓如此热衷于“饵食”,执传统而不堕,已数千年。从前的昆明又是“子间”人的饵块最受欢迎,年节时往往被抢购一空。“子间”人是彝族的支系,看来这老的食品,是少数民族最得其真传了,学者定可赞一句“礼失求诸野”!
烧铒块用做成薄饼形的饵块在无烟炭火上烤,到微焦黄时,在表面涂芝麻酱、辣酱、油辣椒等,还可夹入牛、羊肉冷片或油条,是美味的地方特色小吃。
饵块切成一寸见方小薄片加云腿丝、肉片、鸡蛋、蔬菜等炒,就成了既可做主可以佐餐的炒饵块,其中最出名的要称“大救驾”。
炒饵块最显饵块的丰采,所以每年农历的大年初二,昆明人的传统都要炒饵块吃。把饵块切成寸方小薄片,加火腿片、酸腌菜末、大葱、韭菜、豌豆尖炒制,浇以甜、咸酱油,拌以少许油辣椒,吃起来香甜浓厚,咸辣醇正,色彩丰富,浓烈如油画,集中体现了滇味的情致。
炒饵块还一种叫“大救驾”的,起源于腾冲,在昆明也很有名气。据说明朝灭亡后,李定,刘文秀等大西军于1656年拥永历帝朱由榔辗转来到昆明。两年后,清军三路入滇,吴三桂率军逼近昆明,永历帝与李、刘二将率军西走。至腾冲时,曾几断炊断,危及性命,腾冲老百姓炒饵块奉上,才算解围。永历帝叹,这真是救了朕的大驾。因此,腾冲炒饵块就被称"大救驾"。“大救驾”与昆明炒饵块不同的是,切成三角形的饵块薄如纸,佐料以鸡蛋、糟辣子,番茄、白菜心、葱为主,决不放酱油,只用盐调制咸味。因此,其色彩如水粉画,清新明快,红、黄、白、绿,甚是清秀雅洁。食之,味道也较清爽,香辣适度,别具一格。

卤饵块来自玉溪,成名于昆明端仕街的永顺园。卤饵块用一锅碗的方法干卤而成,选用昆明地区有名的官渡饵块切成长短整齐,粗细均匀的细丝,然后用熟猪油、甜、咸酱油、酸腌菜、韭菜、豌豆尖、辣椒油等佐料在小铜锅里先后与饵块反复翻炒,直至汁浓爆于每根饵块丝上,油亮红润,浓香扑算,卤味醇厚,方盛碗开吃。
蒸饵块是烧饵块的变种,怕烧烤火气大,改为厚片蒸抹酱吃,和软不燥热。
炸饵块应叫“炸饵块片”或“沙炒饵块片”,与上述用新鲜饵块做主料不同,采用莹白通明,菲薄的饵块干制成,以香脆为其特色。沙炒的饵块片掺有糯米制成,是滇池地区农人正月十六吃炒蚕豆时掺在一起炒的杂拌八之一,香、脆、泡,回味着大米的甜味,尤为齿牙伶俐的年青人所喜好。
饵丝的吃法主要是如米线、面条般做成“汤”的,腾冲饵丝以氽肉为鲜汤,倾入饵丝中便成。这是由于腾冲饵丝用所谓“浆米”做成,质地既有“筋骨”又软,汤一烫便入口柔糯。巍山粑肉饵丝是用猪后腿烧后刮洗,再大块不放盐炖到极烂,瘦肉成纤维肥肉不感油腻,云南人称“粑”,粑肉做饵丝的“罩帽”,饵丝用当地有名的“黄皮谷”制成,洁白无瑕而柔韧不易断,加肉、油辣子等,鲜香可口。
小锅饵丝在昆明有盛名,用口径五寸左右的小铜锅分锅加肉末、豆尖、甜酱油等作料,下少许高汤,亦焖亦炒,加青豌豆、红辣油起锅,味浓油亮,吃起来特别有“劲”。在大米产区,大米被加工为多种食品,米线(很多地方叫米粉)、卷粉(或叫河粉、粉条等),在南方很普遍,唯饵块这种吃食,除江浙上海之“小年糕”与之差略相似外,云南在吃法与品种上,似可目之为“独尊”了。
烧饵块传说

旧时昆明习俗,老百姓总爱在家门口支起个炉子,把粑粑放在铁筛子上烤,一边烤一边吃,真是别有风味。说起这个习俗的由来,又有一段故事。
一天清晨,粗糠宝挑着一担山货到昆明去卖。刚刚走进大东门,就看见城门口站着不少老百姓,一个个怒气 冲天,叫骂之声不绝于耳。有的娃娃躺在妈妈的怀里张着小嘴哇哇直哭。粗糠宝站在旁边听了一会儿,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昨天晚上知府衙门二堂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起火,知府气得暴跳如雷,认定是大胆刁民故意捣乱。他马上下令,在昆明六道城门张贴布告,从今天开始,所有百姓一律不准在家升火做饭。此项禁令有效期三个月,违者严加惩处,绝不宽容。
粗糠宝向乡亲们招招手,如此这般地嘱咐了一通,大伙儿顿时乐得眉开眼笑。回去以后,大伙儿纷纷从家里搬出炉子,在上面烤起粑粑来,一个个吃得香极了。
知府老爷知道了,急忙出来查看。他揪住一个老倌吹胡子瞪眼睛。粗糠宝走上前去,冲着知府扮了个鬼脸,“知府大人,布告上禁止在家里升火煮饭,可没有禁止在家门口烤粑粑吃呀!”知府懊恼不已,事先怎么就没想到粗糠宝会来这一手呢!
撒梅人把粑粑叫饵块,烧饵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昆明人至今爱吃烧饵块,你去街上的烧烤摊看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