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大理裂腹鱼

2022-06-30 07:39:20 百科资料

大理裂腹鱼(学名:Schizothorax taliensis)属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为云南大理洱海特产的一种经济鱼类,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云南洱海及其附属水系。鱼肉厚多脂,营养丰富,肉味腴美;其鱼卵无毒,味美,可供食用,故群众喜食之,向称为云南名产。野生大理裂鳆鱼已处于濒危状态,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中文名 大理裂腹鱼
  • 学名 Schizothorax (Racoma) taliensis
  • 别称 大理弓鱼、弓鱼、竿鱼
  • 二名法 Zacco taliensis
  • 界 动物界

外形特征

  体细长稍侧扁。头小,略呈锥形。吻稍尖。口端位,口裂深而上斜,呈马蹄形。上下颌约等长,下颌内侧微具角质,不形成锐利角质前缘;下唇细狭,分左右两叶,表明光滑无乳突,唇后沟中断。须2对,极微小,吻须末端不达鼻孔前缘之垂直下方,口角须末端接近或略超越眼前缘之垂直下方。眼大,侧上位。体被细鳞,排列不整齐。臀鳞甚大。自峡部后至胸腹部裸露无鳞。侧线完全,近直形。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弱,其后缘每侧具细齿12~25枚。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个别稍前,其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之间距离的1/2处,远离肛门。肛门紧位于臀鳍起点之前。胸鳍末端伸达或略超过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之间距离的1/2处。性成熟雌鱼臀鳍较长可达尾鳍基部,幼鱼和性成熟雄鱼臀鳍较短。尾鳍叉形。

  体背部浅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略带淡黄;生殖期雌体肛门处特别膨大,带淡红色,臀鳍长且肥厚;雄体吻部出现发达的珠星。

分布范围

  大理裂腹鱼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云南大理洱海及其附属水体。

生活环境

  大理裂腹鱼是一种适应于静水环境中生活的种类,在湖中敞水区域的上中层活动。

  活动场所多在湖边浅滩、入湖溪流及湖湾中的鱼沟、鱼洞中。

生活习性

  在静水中觅食,摄取动物性食料,以浮游动物为主,尤以枝角类为最多,其次是桡足类和昆虫以及少量昆虫幼虫、虫卵,偶尔也见食绿藻和丝状藻类。​

生长繁殖

  大理裂腹鱼的产卵及活动场所多在湖边浅滩、入湖溪流及湖湾中的鱼沟、鱼洞中。产卵时要求流水环境。生殖季节在4-5月间,亲鱼结群由湖中溯至各支流或溪沟,或群集出溶洞周围,在流水环境中产卵,卵粒沉于水底砂石上。一般雌鱼较雄鱼为大。在生殖期间,雌鱼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而消耗储存于体内丰富的脂肪体。

种群现况

  自20世纪70年代后,洱海水位下降,数十条鱼沟、鱼洞全部干涸,加之引入了外来物种大量吞食其鱼卵,再加上酷渔滥捕,造成资源破坏极其严重,目前已濒临灭绝。需加强保护并积极驯养繁殖以恢复其数量。

保护级别

  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列为濒危。

经济价值

  大理裂腹鱼为云南大理洱海特产的一种经济鱼类,历史上占洱海渔获物的30%左右,体型虽不大(大者可达体长200-300毫米,200-250克,小的只有50-100克),但产量很大。肉厚多脂,质细嫩,营养丰富,肉味腴美,味道鲜美,有重要经济价值。其鱼卵与裂腹鱼亚科的许多种类不同,无毒,味美,可供食用,故群众喜食之,向称为云南名产。除供应当地鲜食外,经加工腌制,行销全省,且有一部分出口外销。​

药用价值

  其肉供药用,鲜食具有滋补、止血、解毒之功效,主治妇女劳损、崩漏下血、小儿痰热、风痛、丹毒等症。

人工培育

  大理裂腹鱼2龄性成熟,繁殖季节为4-5月,水温在6℃~13℃之间。产卵期受水温与光照影响较大。大理裂腹鱼受精卵的孵化时间较长,在10℃时需要30天左右才能孵出小鱼。其人工繁殖技术包括亲鱼培育、采卵受精、孵化及幼苗培育四个环节。

亲鱼培育

  为了获得体质健壮、生长快的后代,除避免近亲繁殖外,一般不采用第一性成熟的亲鱼,这些鱼产的孵粒小,而且后代的生命力也较弱。所以,繁殖用亲鱼从2龄鱼中挑选加以培育,体重应在1公斤以上,雌雄之比以3~5∶1为宜;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尾~2尾,雌雄混养,至繁殖前约1个月,应分池饲养,以利操作。饲养亲鱼的周年水温不应高于17℃,超过17℃,就不能成熟。同时,卵的质量与饲料的营养成分也有密切关系。饲养中要适当增加维生素,不宜多投喂脂肪饲料。亲鱼饲料中粗蛋白应高于40%,粗脂肪应低于6%,碳水化合物应低于12%。8月~9月份是亲鱼性腺发育回升点,应强化投饵,加强营养供给,投饵量约为体重的3%~5%;产卵前两个月,应相应减少投饵,产卵前2天~3天停饵。有条件的地方在亲鱼的产前和产后,可以全部投喂新鲜的小杂鱼等动物性饲料。

人工采卵授精

  雌鱼成熟后,前腹大而柔软,生殖孔红肿外突,手摸腹部有卵粒分离感,轻压后腹部有卵粒从生殖孔外流。成熟的雄鱼,挤压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此时应及时采卵、授精,否则,容易出现过熟现象,失去受精能力。在繁殖季节应每两天观察一次雄鱼成熟情况。

  采卵授精应在室内进行,避免强光照射。人工授精时先把卵轻轻挤入干净脸盆中,用等渗液(氯化钠55.05克,氯化钾1.97克,氯化钙3.14克,蒸馏水配成7.5~8.0升溶液,并用重碳酸钠将PH值调至7)洗卵。滤除等渗液并迅速挤入精液,用鹅毛搅拌,使精卵均匀后再加入少量清水,再稍加搅拌,静置1分钟,再用清水洗卵2次~3次,加入清水静置2小时~3小时,待卵吸水胀足富有弹性时移入孵化器中孵化。

孵化

  孵时在孵化槽中进行流水孵化,孵化用水必须过滤,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每万粒卵每分钟用水2升~4升。孵化温度7℃~13℃,孵化过程中严格避光,及时清除死卵(用10%食盐水把死孵分开,死孵因比重小而上浮)。为防止水霉感染,可在每立方水中放入3克~5克孔雀石绿消毒。

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是指把孵化出的仔鱼培育至2.5厘米~3厘米长。刚孵出的鱼苗非常娇嫩,以脐囊为营养,怕强光照射,并要控制好水量,每10万尾鱼苗注水量为每分钟30升~50升。在水温10℃,经过23天,脐囊吸收2/3时,鱼苗转入饲养槽或水泥池中饲养。每平方米放养密度1万尾,每万尾每分钟需水20升。当仔鱼有60%~70%上浮时应投活饵料(大型水蚤、水蚯蚓),也可投熟蛋黄,鱼肉糜;饵料可用0.4毫米网眼的细筛过筛后投喂,每天6次~8次,日投饲为鱼体重的10%~15%;水温10℃~15℃,经过20天培育,体长可达2.5厘米~3厘米,就可转入室外的鱼种池内培育。鱼种池在放养前,要用生石灰消毒、清塘,安装好2毫米~3毫米网眼闸门。鱼种入池前,要经过筛选,大小分池饲养,以防大鱼争食,影响小鱼生长。放养密度视水中溶氧、注水量、鱼种规格而定。体重3克~5克时每平方米200尾,流水量每秒10升。苗种培育前20天内以投喂小杂鱼肉糜为主,日投饵量6%~10%,日投饵4次;20天后转用配合饲料,日投饵量2%~4%,日投饵4次。为了满足鱼苗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除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以外,还要投些水蚤、蝌蚪等活饵料。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注水量,经常洗刷闸门,以防闸门堵塞,缺氧死鱼,并经常清除池底污物残饵,保持良好的环境,有利于鱼种生长。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