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大狐蝠

2022-06-30 02:52:54 百科资料

大狐幅(学名:Pteropus vampyrus)体长超过40厘米,翼展可超过1.5米,体重超过1千克。大眼睛、无尾、耳朵结构简单、口鼻部较长。股间膜不发达,仅沿后肢留存很狭的一条边缘;第2指具爪,且呈一定程度的游离状;耳壳简单,卵圆形,耳缘联成圆圈,无耳屏和对耳屏;眼发达,视觉良好;头骨吻部较长,腭部后缘超出臼齿,臼齿齿冠平坦,中央具纵沟,适于软质食物;舌很发达,食花粉、花蜜的种类尤其突出,可伸出口外很远。

为植食性,以果实为食。夜行性远距离飞行觅食,有时可达15公里。主要靠嗅觉发现食物。多聚居,集中在9-11月间,翌年2月产仔。最多每年1胎,每胎1-2仔。饲养条件下可活20年。分布于中国和东南亚诸国。

  • 中文名 大狐蝠
  • 学名 Pteropus giganteus
  • 别称 Indian Flying Fox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征

大狐蝠 大狐蝠

  大狐蝠的体长为20-25厘米,最大超过40厘米;翼幅1.2-1.5米;体重约600-1600克。没有其他蝙蝠所具有的尾巴,头骨的愈合程度很高,轻而坚固,听泡特别膨大。头和颜面部狭长,吻尖而突出,耳长且直立,结构简单,没有耳屏,眼大而圆,牙齿尖锐,整个面部看起来很像狐狸,因此得名“狐蝠”。颈部较长,前肢掌骨和除第一指外的指骨特别延长,达60-70厘米,仅具1指,指的末端有爪。后肢扭转,膝向背侧,比前肢短得多,约为12厘米,具5趾。前肢和后肢完全由张有弹性的皮膜联结在一起,皮膜展开时,宽达150厘米。头部及皮膜均呈深棕色,颈部及腹部为浅棕色。

  这一物种的外貌和所有大型狐蝠相似,大眼睛、无尾、耳朵结构简单,面部无纹饰,口鼻部较长。股间膜不发达,仅沿后肢留存很狭的一条边缘;第2指具爪,且呈一定程度的游离状;耳壳简单,卵圆形,耳缘联成圆圈,无耳屏和对耳屏;眼发达,视觉良好;头骨吻部较长,腭部后缘超出臼齿,臼齿齿冠平坦,中央具纵沟,适于软质食物;舌很发达,食花粉、花蜜的种类尤其突出,可伸出口外很远。

  狐蝠属的成员保持体温在33-37℃之间,但必须通过不断的活动。

栖息环境

  栖息于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果实丰富的森林地带。

生活习性

行为

  大狐蝠属于夜行性动物,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就从栖身之所倾巢而出,寻找食物。白天则用长而弯曲的爪钩住树枝、屋檐、石缝或洞穴的墙壁等,胸肌十分发达,胸骨具有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些均与其特殊的运动方式有关。倒挂着睡觉或休息,靠着足腱的特殊构造,钳握得非常紧,甚至死去时还在这样悬挂着。

大狐蝠

  喜欢集群生活,常常数百只,甚至上千只聚合在一起。日落时进入附近的栖息地,可以毫无声息地飞到捕食区,远达50公里远。它们通常在着陆前圈出一棵果树,并且喧闹的形成喂养组,组成几只到超过50只的蝙蝠。不像许多其他蝙蝠,为了导航使用回声定位,大狐蝠可以依靠视线的方式在夜间找到它们的居所。

  大狐蝠非常善于飞行,但起飞时需要依靠滑翔,一旦跌落地面后就难以再飞起来。飞行时把后腿向后伸,起着平衡的作用。外出觅食的时候,往返飞行的途径往往是固定的。它在休息的时候,也经常抖动身体,拍动皮膜。与其他蝙蝠不同的是,据说它的视觉也相当灵敏,能够在夜间靠视觉的帮助进行活动、觅食。

食性

  以植物的果实和花蜜等为食,特别是香蕉等软质的果实尤为喜食。吃果实的时候总是倒悬着头,大口地咬食。它的食量很大,在果实丰盛的情况下,几个小时内所吃进的食物总量居然能达到体重的两倍以上。

大狐蝠

  虽然它们被称为“水果蝙蝠”,通常以红毛丹、无花果(榕树种类)和兰撒果(Lansium domesticum)树的果实为食,也吃花蜜和花椰子(Cocos nucifera)和榴莲(Durio zibethinus)树的果实。它们有一个长舌头,使它们能够舔食花蜜而不损害花朵。当它从花丛中进食时,花粉可能粘在其毛皮上,导致其被携带到另一植物,进行花粉传播,因此马来大狐蝠是许多森林植物的重要传粉者。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文莱达鲁萨兰国、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和帝汶岛。

繁殖方式

  有冬眠的习性,冬眠时新陈代谢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钟仅有几次,血流减慢,体温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时还会排泄和进食,惊醒后能立即恢复正常。它们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迟受精”的现象,即冬眠前交配时并不发生受精,精子在雌兽生殖道里过冬,至翌年春天醒眠之后,经交配的雌兽才开始排卵和受精,然后怀孕、产仔。

大狐蝠分布

  通常每年仅产1胎,发情期不固定,繁殖时间取决于生活的地区。在菲律宾,幼仔大多数出生在4月和5月,而在泰国,出生高峰在3月或4月初。幼蝠在最初几天留在栖息地,等待母亲出外觅食回来后哺育。哺乳的时间长达二至三个月。孕期约为6个月,每胎产1-2仔。寿命为20-25年。

亚种分化

大狐蝠(6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大狐蝠苏门答腊亚种Pteropus vampyrus edulisGeoffoy de St Hilaire, 1810
大狐蝠菲律宾亚种Pteropus vampyrus lanensisMearns, 1905

  大狐蝠马来亚亚种(马来大狐蝠)

Pteropus vampyrus malaccensisAndersen, 1908
大狐蝠波罗洲亚种Pteropus vampyrus natunaeAndersen, 1908
大狐蝠小巽他岛亚种Pteropus vampyrus plutonTemminck, 1853
大狐蝠指名亚种Pteropus vampyrus vampyrusLinnaeus, 1758

种群现状

  在马来西亚几乎各地都可以合法猎杀大狐蝠,只有沙捞越和婆罗洲地区禁止了该活动,保护大狐蝠的形势不容乐观。研究人员调查了马来西亚地区33个大狐蝠栖息地,将大狐蝠数量与马来西亚当局发出的狩猎许可证的数量做比较,发现每年在马来西亚半岛,有约22000只大狐蝠(2009年)通过合法手续被猎杀,而被非法猎杀的数字不得而知。

  有关数据分析表明,大狐蝠实际被猎捕的数量无法估计,最乐观的估计也达50万只(2009年)。以这种速度继续下去,该物种最长81年内从地球上消失。

  野生动植物信托基金会兽医乔纳森·爱泼斯坦(Dr Jonathan Epstein)博士表示:数字模型显示,在2002年至2005年期间,马来西亚半岛的狩猎活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当地的大狐蝠面临灭绝的境地。如果再有任何的非法捕猎行为,将加速该物种的灭绝。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