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茶

小乔木,高5米,胸径38厘米,嫩枝无毛或有稀疏微毛。叶薄革质,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5厘米,宽4-7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上面干后深绿色,下面褐绿色,无毛。
- 中文学名 大树茶
- 拉丁学名 Camellia arborescens Chang et Yu
- 界 植物界
- 科 山茶科
- 属 山茶属
植物志位置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侧膜胎座目 Parietales
山茶亚目 Theineae
山茶科 Theaceae
山茶亚科 Theoideae
山茶族 Trib. Theeae
山茶属 Camellia
茶亚属 Subgen. Thea
茶组 Sect. Thea
茶系 Ser. Sinenses Chang
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5米,胸径38厘米,嫩枝无毛或有稀疏微毛。叶薄革质,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5厘米,宽4-7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上面干后深绿色,下面褐绿色,无毛,侧脉7-8对,在上下两面均明显,叶柄长7-11毫米。花白色,腋生或顶生,直径4-6厘米,花柄长9-13毫米。苞片2,早落。萼片5片,倒卵形,长6毫米,外面无毛。花瓣7-11片,倒卵形,长2.4-3.1厘米,无毛,基部近离生。雄蕊长1.2-1.7厘米,近离生。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长1.5厘米,先端3裂。蒴果三球形,直径3-4厘米,3爿裂形,果爿厚1毫米,种子近球形,直径1.3-1.4厘米。
本种与茶树C. sinensis O. Ktze. 的区别在于花大,花瓣较多,花柄较长,与紫果茶C. purpurea Chang et Chen的分别,在于萼片无毛,果实较大,果皮较薄。
产地分布
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黄都镇、泥高镇等地,其树年在300年以上。
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北部的威信;分布于大关、盐津等地,海拔1 000-2 000米的山地疏林。
生长环境
大树茶生长于树林内,周围有高大树木遮阴,形成散射光线。而茶树是耐阴植物,在遮阴条件下,茶树叶片折卷可减轻或无折卷,枝条向外张开成水平状,叶面幅度加大而隆起,叶色变深而更有光泽,叶中芳香物质增加,粗纤维含量减少,嫩度持久,多酚类化合物无过多过少的缺点,鲜叶内各种成份丰富而协调,使茶叶汤味醇厚,减低苦涩,芳香可口。

种植
营养供给有保障,且其植株较高,相应的根部入土亦深,能充分吸收土壤深层各土层的养分,养分充足而均衡,无需另行施肥,生态自然。
![]() | ![]() | ![]() |
修剪方式
大树茶自然生长,以采代剪,芽头顶端优势明显,养分供给充足,肥壮而质优。
采摘频率
大树茶则产量低,发芽期短而荫芽周期长,新梢有较长的养分积累期,持嫩度高且内含物质丰富,同时茶树的休养期长,历经一冬,来年春茶品质尤佳。
树龄十几年甚至百多年老树的大树茶,鲜叶用手抓时,手感柔软有弹性,不易折断,干毛茶尖绒毛少,用水冲泡后,茶叶颜色暗绿,叶片锯齿大而深,叶间距长,叶片薄而大。
茶滋分析
第一泡快冲,

香雅、水细,韵味初现,香、韵入喉畅快,有较为明显的气感。
第二泡略延长冲泡时间:(轻手泡)
水线绵滑,韵味渐长、初显回味,滋味表现于口腔后半区域。
第三泡:(正常冲泡约30秒出汤)
回甘生津快速,略显苦涩,香气沉、满。回味绵长,并品到厚重汤质,甘的表现在口腔中表现由为突出。
第四泡:(90秒钟出汤重手泡)茶汤质地完整呈现:品感绵、重。
第五泡:(100秒出汤)木质化尾韵表现突出,香、韵、表现呈现滑坡现象,回甘生津持续平稳。
综述:大树茶在冲泡品感中表现出良好活性,滋味反映活泼绵滑,(无明显的口腔堆积感,或让人不适的讯猛收 敛 韵长水细,香扬,存留持续时间长。)陈化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