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大斋节

2022-06-27 11:01:52 百科资料

大斋节亦称"封斋节",是基督教的斋戒节期。据《新约圣经》载,耶稣于开始传教前在旷野守斋祈祷40昼夜。教会为表示纪念,规定棕枝主日前的40天为此节期。教徒在此期间一般于星期五守大斋和小斋。

  • 中文名称 大斋节
  • 外文名称 Lent
  • 别名 封斋节
  • 节日时间 由大斋首日开始至复活节前 日止
  • 节日起源 宗教

基本介绍

  大斋节始于圣灰节,后者位于复活节前的第七周。在旧约中时常提到人们把灰撒在自己的头和衣服上,以表明悔改或懊悔。大斋节被看作是一段悔改的时期,因此蒙灰被看作是内在懊悔的一种恰当的外在表现。因此,在教会史的早期阶段,尤其是在中世纪,大斋节的第一天以在教士或人们身上撒灰开始。自近代以来,在大斋节期间的棕榈节,燃烧棕榈十字架替代了撒灰。悔改的主题在某些教会也由这段时间教士的紫色服装来代表。 节期内教堂祭台上不供花,教徒不举行婚配,也应停止娱乐等。新教多数宗派已不守此节。

主要内容

  大斋首日(Ash-Wednesday)

  大斋首日是基督教节期大斋节的第一日。在棕枝主日前40天(星期三)举行,从即日起开始守斋。根据每年复活节日期的变化,该日大约在2月4日至3月11日之间。此日教堂内常举行祝圣"圣灰"和擦圣灰礼;并将已祝圣的树木灰搽在教徒额上,以示思罪和忏悔,故亦称"圣灰礼日"或"灰的星期三"。 新教的圣公会、信义会和其他一些教派也在这一天举行礼拜。东正教的大斋期是从星期一开始的,因此不举行大斋首日活动。

  正统节(Feast of Orthodoxy)

  正统节是东正教和天主教会的节日。纪念843年恢复圣像崇拜,各教堂重设圣像。在8世纪圣像崇拜之争中,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支持反对圣像崇拜者,于726年下令禁止圣像崇拜,拆除教堂和公共场所所有圣像。直至皇帝狄奥菲罗遗孀狄奥多拉于843年亲政后,才恢复圣像崇拜。教会规定大斋期间的第一个星期日守此节。

  欢欣星期日(Laetare Sunday)

  欢欣星期日是西方基督教各派教会对大斋期间第4个星期日的称呼。因为这一天处于斋期的中期,可以把斋戒期间的严格生活略为舒缓一下,故又称舒缓主日或大斋期中期主日。

  圣星期六(Holy Saturday)

  圣星期六亦称"复活前夕",是基督教节日。复活节前的星期六,大斋期在这天中午结束。所有礼仪都与耶稣复活及其带来的恩宠和更新有关。如祝圣新火并用以点亮巴斯卦蜡烛,以象征耶稣复活带来的新光和新生。还宣读先知书、祝圣水和圣洗池,为慕道者施洗、教徒重宣圣洗誓言、诵圣祷文和奉献弥撒等礼仪活动。其纪念礼仪在日落后举行,而弥撒部分则在子夜时刻举行,所以又被称为"复活节前守夜"。

相关文学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第二部第3节最后"……谢尔巴茨基一家就在大斋节出国去了。"

  《悲惨世界》 芳汀 四--言行一致第7段第2句:"有一次过封斋节,有个年轻的助理主教来到迪涅,在天主教堂里讲道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