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屿山大佛

宝莲禅寺是香港最著名的十方丛林,位于大屿山昂平高原,介于凤凰山与弥勒山之间。山门之前,左有木鱼峰天坛大佛、法华塔;右有莲花山与狮子石,堪称屿山胜境。
- 中文名称 大屿山大佛
- 位置 大屿山昂平高原
- 始建年代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 建造人 大悦、顿修、悦明
内容简介
宝莲禅寺初期名为大茅蓬,始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功行大德:大悦、顿修、悦明三位禅师志同道合,自江苏镇江金山寺至香港大屿山昂平,喜见高山平地,堪称为道埸,于是披荆斩棘,先筑小石室,次搭大茅蓬,建立十方道场。其后十方云水僧闻风而至,由是种山蔬、置法器,宝行一粒同餐。香港的禅门规范从此创立。

历史发展
1924年,有纪修和尚(广东四邑人)从镇江金山江天寺来山,被寺内僧众恳请为十方丛林第一任住持,由此改名为宝莲禅寺。1925年,宝莲禅寺初次举行秋期传戒,是是同住大从共有数十人。三年后,寺内大雄宝殿、方丈室、客堂等相继落成。翌年又建成五观堂。1930年,秋期传戒圆满后,方丈纪修和尚退居,诸山长老扒举筏可和尚为第二任住持。自1932年起,先后建成韦驮殿、弥勒殿、山前妙法莲华经塔、山后罗汉塔、禅堂及东西两旁石圆门、山门“妙湛总持”牌坊。1935年起,每年正月举行禅七法会,至今未曾间断。

宝莲禅寺在1936年再举行传戒后,与青山寺之显奇老和尚、观音山凌云寺妙参和尚共约,三寺轮流传或一次,因此宝莲禅寺每三年一度作传戒大典。战后,青山寺与凌云寺均告停办传戒,独由宝莲禅寺继续举办,至今已办过二十五届。
1937年,地藏殿建成,殿中供奉有地藏菩萨铜像(重400斤)。又铸2000余斤铜钟一口。建立安乐室,作为纪修和尚冥息之所。1938年于南洋请回玉佛一尊,供奉于大殿。又建指月堂,发起在地藏下创办屿山佛学院,培育僧才。
1952年,在大殿后面建如是室,是年筏可和尚退居,由增秀和尚蜇报住持。1953年筏可和尚复任住持,建华严塔,重建指月堂,改五观堂为真香阁。同时恢复每三年秋期传戒,每年元月修禅七法会,并于四、七、九月修大悲法会各一次。从此,律、禅、教、密、净五宗共同弘布。
1956年,香港佛教联合会改为董事制,住持筏可和尚任该会首任董事长。此后即修葺爱道堂以供女众居住院,建成韬光疗养食室。1963年开始筹建天坛大雄宝殿,于1970年落成。1972年,筏可和尚圆寂,董事会推请慧命法师任住持,是为宝莲禅寺第三代。1976年,开始筹建天坛大佛和佛教疗养院。七年后,宝莲禅寺董事会推举圣一师任住持,为宝莲禅寺第四代。1986年9月,天坛大佛正式签署建造合约,大佛铸造工程正式开始。
1990年,圣一各尚退居,寺董事会推举初慧法师继任住持,为宝莲寺禅第五代。同年12月,香港总督衙奕信为宝莲禅寺监院智慧法师授勋。智慧法师是香港开埠以来受勋比丘第一人,同时亦蒙新华社任为临时区议会议员,为地方事务出谋献策。
目前,寺内有四十多位僧众,专修禅净法门,以佛教的出世精神、行人世事业,先后创办青山学校、大澳筏可中学、昂平安老院等,更在内地偏远山区捐资办学四十多所。寺内僧侣,常在本港举办佛学讲座,劝导民从止恶向善,化戾气为祥和。也经常应海内外佛教团体邀请,前往各地宣扬佛法。
1993年天坛大佛建成开光,使用权宝莲寺更成为闻名中外的名刹之一。一般而言,大型佛像多半是坐北朝南,而天坛大佛则是坐南朝北,而且是稍稍偏东,正好朝向北京。全像用202块青铜铸造,先在工厂装嵌,再在现场焊合安装,其间由设计、铸造、迎送到安装,克服了重重困难,用上了尖端的航天技术数据,建造历时三年多。集宗教文化、雕塑艺术于一身之最——天坛大佛,巍坐于海拔482米的木鱼峰上。这尊大佛身高23米,连基座高度约34米,重202吨,造像壮严祥和,焊接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