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小檗

大叶小檗(学名:Berberis ferdinandi-coburgii Schneid.)是小檗科、小檗属常绿灌木植物。
高约2米。老枝具棱槽,散生黑色疣点;茎刺细弱,三分叉,长7-15毫米,腹面具槽。叶革质,椭圆状倒披针形,长4-9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具1刺尖,基部楔形,上面栗色,有光泽,中脉和侧脉凹陷。
产于云南。生于山坡及路边灌丛中。海拔100-2700米。
- 中文名 大叶小檗
- 学名 Berberis ferdinandi-coburgii Schneid.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约2米。老枝具棱槽,散生黑色疣点;茎刺细弱,三分叉,长7-15毫米,腹面具槽。叶革质,椭圆状倒披针形,长4-9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具1刺尖,基部楔形,上面栗色,有光泽,中脉和侧脉凹陷,背面棕黄色,中脉和侧脉隆起,两面网脉显著,不被白粉,叶缘平展,有时微向背面反卷,每边具35-60刺齿;叶柄长2-4毫米。花8-18朵簇生;花梗细弱,长1-2厘米,无毛;花黄色; 小苞片红色,长约1.5毫米;萼片2轮,外萼片披针形,长约3毫米,宽约1毫米,先端急尖,内萼片卵形、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花瓣狭倒卵形,长3.5-4.5毫米,宽1.5-2.5毫米,先端缺裂,基部缢缩呈爪,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长约3毫米,药隔先端平截;胚珠单生,近无柄。浆果黑色,椭圆形或卵形,长7-8毫米,直径5-6毫米,顶端具明显宿存花柱,不被白粉或有时微被白粉。花果期6-10月。



产地生境
产于云南。生于山坡及路边灌丛中。海拔100-2700米。
栽培技术
播种时间
北京平原地区在春季土壤解冻后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
土壤准备
在播种前深翻土壤30厘米,清除杂草、树根及其他杂物,然后进行作垄或作床及土壤消毒等工作。
作垄作床
小檗可采用高床育苗及宽垄育苗,尤其是在容易引起土壤板结的壤土及粘土上更是如此。在沙壤土上可以采用低床可平床育苗。
先作高床。高床的规格:长×宽×高=(10-15)×(1-1.2)×(0.2-0.25)米,床间距30至40厘米。作床前应划线,床面平整,边角分明,大小相等,规格为一致。然后作宽垄,宽垄的规格为长×宽×高=(10-15)×0.4×0.3米,垄间距30厘米,作垄时做到:大小一致,平直,土块破碎,整齐美观。然后进行土壤消毒,在播种前的3至5天,选择晴朗的天气,用5%的多菌灵喷洒床面或垄面,进行土壤消毒。播种前3天至5天喷洒1:100的氟乐灵,可减少杂草滋生。
种子处理
主要是种子的消毒及催芽工作,两者可以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方法是:把小檗种子浸泡在5%的多菌灵溶液中24至36小时,然后捞出,与经过消毒过筛的湿河沙按种子与河少的体积比为1:3混合均匀。然后选择地势高,背风向阳,地下水位小于1.5米的地方,挖一四壁垂直的催芽坑,坑的大小依种子的数量而定。在催芽坑的最底下添5厘米的河沙,然后放置通气秆(用4 至6根玉米秆作成),在把种子与河沙的混合物放置其中,上面覆盖5厘米的河沙,再覆盖5厘米的黄土即可。随时检查种子的发芽情况。一般情况下,北京平原地区3月下旬催芽后,10天至15天种子即可裂口发芽。
播种要点
1、垄播:用播种小镐在垄的两侧各开出宽深各5厘米的播种沟。开沟时做到深浅一致,大小相等,端直。撒种时要均匀,不漏播,不重播。播种量为每亩15公斤。覆土厚度为3至5厘米较合适。覆土后用镇压机镇或踩实,通过侧方灌溉灌一次透水。
2、高闲播种:在做好的高床上,均匀撒种,种子间距1至1.5厘米。覆土厚度2厘米。覆土后喷雾,灌透水。
松土除草
播种后如杂草大量滋生,可通过人工或机械方法进行清除杂草,除草时应做到“除小、除早、除了”的原则。松土厚度2至3厘米。
施肥灌溉
当苗高3至5厘米时进行土壤,复合肥每亩用量10至15千克即可。依土壤墒情及时灌溉。
苗木防寒
在入冬前的11月中旬灌冻水,然后埋土防寒。
病虫防治
小檗苗期,要注意苗木立枯病的预防,通过提早播种、高垄育苗、土壤消毒、种子发芽出土时每隔 10天喷洒5%的多菌灵(连续喷洒三次)等措施,可以得到较好的预防。其他病虫害较少,未见危害发生。
主要价值
小檗的叶色有绿色、紫色、金色、红色等,根据品种的不同以及阳光照射的强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紫叶小檗初春新叶呈鲜红色,盛夏时变成深红色,入秋后又变成紫红色。小檗艳丽的色彩,可形成热情奔放、喜气洋洋的气氛,而且观色期长,无论是孤植还是群植都有较好的色彩效果。
小檗浆果椭圆形,根据品种不同有鲜红色和紫黑色,红色小檗果实不但色彩艳丽,而且冬季落叶后可缀满枝头,丰富冬季园林的色彩变化,有突出的美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