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刺鳅

大刺鳅(学名:Mastacembelus armatus)是刺鳅科、刺鳅属鱼类。体长,前段稍侧扁,肛门以后扁薄。头长而尖。眼位于头的前部,侧上位。眼间头背自后向前渐狭长。眼被皮膜覆盖。眼下斜前方有一尖端向后的小刺,埋于皮内。吻长远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下伸出成吻突,其长度大于眼径。两对鼻孔前后分离,后鼻孔靠近眼,呈平眼状,前鼻孔位于吻突两侧,呈管眼状。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止于后鼻孔下方。上下颌有绒毛状齿带。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迕于尾鳍。尾鳍长圆形。背鳍刺34,臀鳍刺2.肛门靠近臀鳍。体鳞细小。侧线完全。背侧灰褐色,腹部灰黄色,胸鳍黄白色,其它各鳍灰黑色,鳍缘有一灰白边。
大刺鳅属温水性鱼类,栖息于高原溪流、平原低洼湿地等水域底层,且有河卵石、岩石的区域。大刺鳅捕食小型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水生昆虫、小鱼、小虾,也摄食水生植物等。大刺鳅比较贪食,能将较大的食物吞入胃中。分布于南亚次大陆及东南亚广大淡水域,中国长江以南各水域。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中文名称 大刺鳅
- 外文名称 Tire track eel、Spiny Eel
- 别名 纳锥、石锥、粗麻割、辣椒鱼、刀枪鱼
- 拉丁学名 Mastacembelus armatus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8.9~10.1倍,为头长的6.5~6.8倍。头长为吻长的3.1~3.3倍,为眼间距的9.2~10倍。
体长,前段稍侧扁,肛门以后扁薄。头长而尖。眼位于头的前部,侧上位。眼间头背自后向前渐狭长。眼被皮膜覆盖。眼下斜前方有一尖端向后的小刺,埋于皮内。吻长远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下伸出成吻突,其长度大于眼径。两对鼻孔前后分离,后鼻孔靠近眼,呈平眼状,前鼻孔位于吻突两侧,呈管眼状。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止于后鼻孔下方。上下颌有绒毛状齿带。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迕于尾鳍。尾鳍长圆形。背鳍刺34,臀鳍刺2.肛门靠近臀鳍。体鳞细小。侧线完全。
背侧灰褐色,腹部灰黄色,胸鳍黄白色,其它各鳍灰黑色,鳍缘有一灰白边。
近种区别
大刺鳅与刺鳅(Mastacembelus aculeatus)的主要区别是:臀鳍刺少,吻突尖长,口裂较短,斑条不明显,此外,个体也较之为大。
生活习性
大刺鳅属温水性鱼类,栖息于高原溪流、平原低洼湿地等水域底层,且有河卵石、岩石的区域。适温范围为7~30℃,适宜生长水温为20~29℃。在池塘人工养殖条件下,水体中溶解氧在3.5毫克/升以上,大刺鳅可正常摄食和生长。在池塘养殖中,大刺鳅有集群栖息的特点,白天潜伏在陡岸边水底,夜间到浅水区捕食,仍保留昼伏夜出的习性。大刺鳅捕食小型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水生昆虫、小鱼、小虾,也摄食水生植物等。大刺鳅比较贪食,能将较大的食物吞入胃中。
分布范围
水域范围
分布于南亚次大陆及东南亚广大淡水域,中国长江以南各水域。
国家地区
可能已存在(季节不确定):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乌塔兰恰、西孟加拉邦、贾坎德);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存在不确定:印度(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比哈尔邦)。
存在:斯里兰卡。
繁殖方式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大刺鳅的性成熟年龄为2龄,繁殖季节为每年的4~8月,大刺鳅的产卵类型为一次产卵型,产卵的高峰期为5~6月,2龄雌鱼的绝对怀卵量为5709粒,相对怀卯量为39.3粒/克。
- 亲鱼培育
选择年龄在4冬龄以上,个体重200克以上的个体作为人工繁殖亲本。进入4月,每天加喂一次面包虫,并加大流水刺激亲鱼发育,每日3小时左右。亲鱼池放入少量已消毒的水葫芦,既可以调节水质,又能为大刺鳅遮阴避阳,提供良好的产卵场所。人工繁殖时,应选取成熟度好的亲本进行催产,雌雄亲鱼区别方法是,雌鱼腹部膨大且柔软,生殖孔大而突出,雄鱼则身体较雌鱼略长,生殖孔微呈粉红色,轻压其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 人工催产和孵化
雌雄亲鱼按1:1的配比进行人工催产。催产药物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注射剂量按雌鱼每千克体重用药0.5毫升、雌鱼每千克体重用药0.25毫升计算,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或者胸鳍基部,药物使用前用生理盐水稀释,每尾亲鱼注射量0.15~0.3毫升。注射药物后将亲鱼放入产卵池,池面上加盖网目为2a=4厘米的柔软网布,以防亲鱼跳跃逃跑。
- 产卵与孵化
水温在26~30℃时,经过10~12小时亲鱼开始发情产卵,受精卵具粘性,粘附在产卵槽上,产卵槽用棕片或根系发达的水葫芦,使用前先清洗干净并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消毒。
将产卵槽带水移至孵化缸或孵化槽中进行充氧或流水孵化,孵化期间水温保持在26~30℃,保证充足的溶氧,且每天换水至少3次,注意温差控制在2℃以内。孵化时间为48~56小时。
- 苗种暂养与培育
刚孵化出来的鱼苗,腹部带有一膨大的卵黄囊,活动能力较差,常侧卧于池底,需在孵化槽中暂养数天。5~7天后卵黄囊消失,鱼苗可以自由游动,开始主动摄食,这时可以投喂丰年虫幼体,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每天可以投喂4~6次,注意勤换水和及时清除残饵。卵黄囊消失2~3天后,转入鱼苗池培育,此时投喂轮虫,适量多次,随着鱼苗逐渐长大,可投喂新鲜的红虫(水蚯蚓)、蝇蛆等优质鲜活动物性饵料。
养殖技术
- 仿生态养殖池的选择
进行大刺鳅养殖的地方要求环境安静、背风向阳,噪音大、人流车流多以及风口处不适宜建池养殖大刺鳅。养殖池塘为土池或水泥池。土池呈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667~3335平方米,池深2.5~3.0米,水深2.0~2.5米,壤性土质底,要求保水性能好。水泥池面积50~667平方米,池深1.8~2.5米,水深1.3~2.0米。不论是土池还是水泥池,要求养殖池进水端浅,出水端深,坡度约5%,池底排水,便于排污。养殖池要有独立的进排水管道和增氧设备。养大刺鳅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已成为濒危珍稀野生水生物种。有关单位虽对大刺鳅开展了人工繁殖和驯化养殖技术的研究,但繁苗量和商品鱼很少,大多数苗种和商品鱼仍然依靠野外捕捞。为发展大刺鳅规模化养殖,赣州市水产研究所近几年来进行了大刺鳅池塘仿生态养殖技术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殖水源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最好用溪流水或山泉水。
- 仿生态养殖池的处理
土池池底淤泥厚度低于10厘米,如果淤泥过多,要进行清淤处理。如果是水泥池,先在池底铺上10厘米~15厘米厚的潮泥沙,面积约占池子总面积的10%。鱼种下池前要对养殖池进行消毒。池内平均留水深20~30厘米,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00~150千克化水后全池泼洒。毒性消失后移栽轮叶黑藻,待池内轮叶黑藻有一定的数量后放入大刺鳅鱼种,每667平方米放体重5~15克的大刺鳅鱼种3000~4000尾,10~15克的彭泽鲫鱼种50~100尾,池面四角用竹子围栽水葫芦,水葫芦栽种面积不超过水面总面积的1/4。养殖池底部布置一定数量的卵石、竹筒、塑料管等作为大刺鳅栖息隐蔽场所。有条件的可配备智能化的水质监测设备。
- 饵料投喂
大刺鳅全长5厘米前的苗种期以投喂轮虫为主。全长5~15厘米时可以投喂切碎的水蚯蚓并辅以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高于47%,赖氨酸含量高于2.5%。全长15~20厘米时投喂蝇蛆、黄粉虫以及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高于42%,赖氨酸含量高于2.2%。全长20厘米以上时逐渐减少蝇蛆、黄粉虫等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增加配合饲料投喂量,直至完全投喂配合饲料,这一过程大约15天。此时的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应高于40%,赖氨酸含量高于2.0%。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按大刺鳅体重的8~10%、配合饲料的投喂量按大刺鳅体重的2~3%每天分2~3次投喂,一般早上9:00、中午12:00和下午5:00各一次,每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宜。
- 水质调控与病害防治
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采取微流水养殖,每天不间断冲水。无法实现微流水养殖的养殖场,可以15天左右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占池水总量的20%。每月用浓度20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保持水质活、嫩、爽,严禁水质过肥和水质老化。定期用芽孢杆菌或光合细菌调节水质,增加有益菌的数量。整个养殖过程不用其他任何药物。
- 日常管理
做好防逃:受到外界流水声音等的刺激时大刺鳅会跳跃逃跑,因此,冲水时尽量不要产生水流声,养殖池水面离池堤顶部保持最少50厘米的距离,或在池面加盖防逃网。及时清除残饵:吃剩的饵料要及时清除掉,防治污染水质。控制水草的数量:养殖池内轮叶黑藻和水葫芦数量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定期捞出过多的水草,不能让其疯长,以免影响光照。入冬后要把水面的水葫芦逐步清除干净。冬季保温:大刺鳅在水温低于7℃会冻死,在冬季要做好保温工作,池水温度最好保持在15℃以上。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酷渔滥捕和江河环境被污染,大刺鳅的江河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枯竭,广东、福建、贵州等省已将其列入重点保护的野生水生动物之一。
保护措施:2000年以来,广西水产研究所承担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下达的"大刺鳅池塘驯化养殖技术"基础研究项目,对大刺鳅的生物学、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等进行了全面研究。2004年福建龙岩市建立了"长汀县大刺鳅生态保护区",使得保护区的大刺鳅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云南省水产研究所从2001年开始实施"云南野生珍稀鱼虾人工驯化养殖研究"课题,大刺鳅为其中一个品种,并于2004年开始利用已驯化的大刺鳅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经过10余次试验,至2005年6月10日首次催产成功,以后又相继2次催产获成功,人工孵化出鱼苗18~50尾,经过20~35天的培育,获体长3.8-7.0厘米的幼鱼1016尾。
主要价值
大刺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具有益气壮阳,消渴利尿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