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寺舍利铜函金棺银椁

唐大云寺舍利铜函金棺银椁,佛教葬具。由石函、铜函、银椁、金棺和玻璃瓶组成,层层套置。石函呈覆斗形,顶部刻"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函身刻"延载元年"函铭。铜函形同石函,遍体鎏金,刻忍冬草纹。盖顶镶银莲花和桃形银珠。盖和身之间安有合页及银扣,挂鎏金锏锁鍽。银椁覆瓦式盖,通体刻缠枝忍冬草纹,两侧各安两圆环,底座围栏杆一周。金棺形同银椁,棺盖和棺身四壁用金片、珍珠、绿松石组成大莲花,周围衬饰小莲花和莲叶,金棺内置一玻璃瓶。此葬具精巧华丽,光艳夺目。1964年甘肃泾川出土。
- 中文名称 大云寺舍利铜函金棺银椁
- 馆藏地点 甘肃省博物馆
- 所属年代 唐
- 类别 金银器
基本信息
【简介】
铜函通高13.2厘米,方12.3厘米,重590克,
银椁通高9.3厘米,长10.7厘米,宽8.4厘米,重351.5克,
金棺通高6厘米,长7.5厘米,宽5.4厘米,重107克
金棺银椁
金棺银椁是佛教僧人安葬佛舍利(遗骨)的葬具。佛教经典记载,佛主释迦牟尼涅盘后,其舍利被分成八份分给古天竺八国国王建塔供养。后来供养舍利的风气逐渐盛行,安葬舍利的容器也日益豪华,供养舍利之风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的丧葬制度相结合,将盛放舍利的容器作成棺椁形,制作上也极尽工艺之能。
1964年12月,在甘肃省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发现的唐代大云寺塔基地宫,出土了一套舍利容器。共5件,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玻璃舍利瓶组成,大小套置在一起。最外层为石函,高42.5厘米,长50.5厘米,宽49.5厘米。由质地坚硬的灰色大理石制成。方形覆斗顶,顶上正中刻方格,内刻"大周泾川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阴文隶书。外刻缠枝西番莲纹一周。石函四壁阴刻《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言》,并有参与舍利发现和奉安仪式的职官、僧众提名,共千余字,纪年为"延载元年"(694年)。第二层为铜匣,高12.7厘米,长12.3厘米,宽12.3厘米。形同石函,通体鎏金,錾刻忍冬纹,盖顶嵌一银质十二瓣莲花,莲花中心镶一桃形银珠。盖与身之间背面安装二个银质合页,正面安装三个花瓣形银扣,挂鎏金铜锁钥。第三层为银椁,高9.3厘米,长7.5厘米,宽5.4厘米。覆瓦式盖,通体錾刻缠枝忍冬纹,两侧各安装两圆环,底座呈长方形,四面有勾栏平座一周,空间镶嵌菱形花纹。第四层为金棺,高6厘米,长7.5厘米,宽6厘米。形同银椁,棺盖及棺身用金片、珍珠、绿松石镶嵌成大莲花,周围又饰以金片组成的小莲花。银椁和金棺下面的垫座及四周贴以五瓣梅为图案的织锦。金棺内有一檀香木小隔板。金棺内置一玻璃瓶,高2.6厘米。长颈、圆腹、平底、白色透明。内装舍利14粒,形如米粒,质似珍珠,最大者径不足0.5厘米,中间有人工所穿的小孔。瓶上盖古铜色丝质小帕。
舍利,梵文为sarira,是指人经火葬后留下的结晶体。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敕令将所得14粒佛骨舍利送入泾州大兴国寺(今大云寺)地宫供养。武则天时期,伪造载有女人当皇帝故事的佛典《大云经》,并"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处,藏《大云经》,使僧人升高座讲解"。在这一政治背景下,泾州在隋大兴国寺遗址上建造泾州大云寺,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武则天认为是吉兆,遂请人精心打制金棺、银椁、铜匣,以玻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藏入地宫,建塔立寺。这套舍利容器,是现今发现最早的棺椁式瘗埋舍利的实物资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习俗相融合的一个例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金棺银椁主要安放在佛塔地宫,著名的金棺银椁有:法门寺地宫盛放佛指骨舍利及上汶县太子灵踪塔地宫盛放佛牙舍利的金棺银椁
南京大报恩寺地宫出土文物的终极秘密将揭开。不过,"塔王"中请出的金棺银椁有两套,一套是长方形银鎏金的金棺银椁,还有一套是方形银函。专家说,方形的那套学名叫盠顶盒(平顶,四边呈坡形),盖顶不仅有凸起的花草纹,还有类似仙鹤的飞禽图案;其内部还有一个方形的金盒,盒身遍布类似牡丹或芍药一类的花朵图案。长方形的银椁供奉在一个镂空的须弥座上,显得庄严而隆重,椁身还有佛像人物图案,其中一面有3座佛坐像。其内的金棺厚实匀称,做工精美,遍布精美的花草纹。这套金棺银椁先各用金属丝捆扎,防止棺椁盖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