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大义凛然

2022-06-29 22:55:05 百科资料

大义凛然(拼音:dà yì lǐn rá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

"大义凛然"指形容为了公理正义,坚强不屈,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在句子中可充当状语;含褒义。

  • 中文名称 大义凛然
  • 拼音 dà yì lǐn rán
  • 近义词 临危不惧、正气浩然
  • 反义词 奴颜婢膝、卑躬屈膝
  • 注音字母 ㄉㄚˋ ㄧˋ ㄌㄧㄣˇ ㄖㄢˊ

成语出处

  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成语故事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唐德宗派颜真卿去汝州劝降。满朝官员都劝颜真卿不要去,但他却说:"国君命令不可违反。"毅然前往。见到李希烈,叛军将颜真卿团团围住,喊打喊杀声此起彼伏。颜真卿面不改色、毫不畏惧,大声责骂李希烈背叛朝廷。李希烈叛乱的目的是想自己做皇帝,他深知颜真卿贤能,便用宰相的职位引诱他。

  颜真卿斥责说:"我年纪将近八十,是大唐朝廷的臣子,哪能受你们的利诱威胁呢。我坚守我的节操,直到死为止。"贼军恼羞成怒,遂将颜真卿囚禁。为了逼迫颜真卿投降,李希烈命人在庭院中挖了个坑,故意说要活埋他,颜真卿说:"死生乃命中注定,有何可怕。"贼人又在庭院中堆积起柴草,说:"不投降,就烧死他。"

  颜真卿起身就要往火里跳,被人拦住。最终,李希烈见劝降无望,就用绳子绞死了颜真卿。

成语寓意

  颜真卿宁死不惧,以身践行曾子的名训,做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只有深明大义,行事才能凛然无惧。有很多人面对灾难和死神,临危不惧,知险而上,把平安和生机留给了他人,同样也是大义凛然。义的力量可以感染、可以传播,有时可以立竿见影,有时却又润物无声。那些见义勇为的人,感动了千千万万人,让他们忘却自身的危险而对陌生人施以援手。无论谁,只要心中有"义",必能浇灌出绚丽的正义之花。

成语运用

  • 成文用法

  "大义凛然"在句子中可充当状语;含褒义,形容为了公理正义,坚强不屈,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

  • 运用示例

  明·郑仲夔《耳新》二:"夫人亦且大义凛然。"

  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二回:"因想起文丞相和谢先生,一般的大义凛然,使宋室虽亡,犹有余荣。"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一》:"至于起王氏已废之魂上配天皇,除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义凛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