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多行不义必自毙

2022-07-02 20:58:45 百科资料

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隐公元年》。

该成语意思是指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在句子中一般作宾语、分句。

  • 中文名称 多行不义必自毙
  • 近义词 作茧自缚、作法自毙、自食其果
  • 语法 一般作宾语、分句
  • 成语拼音 duō xíng bùyì bì zì bì
  • 成语出处 《左传·隐公元年》

成语出处

  "多行本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

成语故事

  春秋时,郑武公娶武姜为妻,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因庄公是倒着生出的,所以取名"寤生"。武姜厌恶庄公,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就屡次向武公提出请求,但武公就是不许。

  等到庄公继承了君位,武姜又替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封给他。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曾死在那里。您换个地方吧,只要是其他的地方,我都会照您的吩咐去办。"武姜于是请求把"京"这个地方给段,庄公同意了。段到了那里,便开始招兵买马,制造兵器,扩展都邑。

  大夫祭仲对庄公说:"一国之中的都邑不应该太大,如果高度一丈的都邑城墙周长超过三百丈,就有可能威胁到国君的地位,而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都邑的大小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邑的大小不超过都城的五分之一,小都邑的大小不超过都城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大小不合规定,这有悼于先王的制度,您将来怎么控制呢?"庄公说:"母亲要这样,我也没有办法,但是怎么做才能避免祸患呢?"祭仲回答说:"武姜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趁早给共叔段另外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蔓延开去。如果蔓延开去,就很难对付了。您想,蔓延的野草还不容易铲除,何况是您骄宠的弟弟呢!"庄公说:"我现在没办法这么做。但不义的事做得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的,我们就等着看吧。"

  不久,共叔段又要求西部和北部的边邑也要听从他的命令。大夫公子吕对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容忍这种两属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要让位给共叔段,那就请您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请您除掉他,不要使老百姓有二心。"庄公说:"用不了多久,他就会自食其果的。"

  共叔段进而收取这些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将领地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再次对庄公说道:"您早点动手吧,否则,等他的地盘扩大了,跟从他的人会更多的。"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团结人。土地越广大,越会走向崩溃。"

  共叔段加固城墙,积聚粮草,铸造武器,充实军队,打算偷袭郑国都城,武姜也准备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探知了他们约定动手的日期,就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城。京城的人都起来反对共叔段,共叔段被迫逃进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地。后来,共叔段逃奔到共国。庄公也把母亲软禁起来,扫除了执政的绊脚石。

典故寓意

  共叔段利令智昏,狂妄愚蠢,最终自取灭亡;郑庄公运筹得当,善于把握时机和分寸,最终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赢家。所以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尺度,不要做出格的事。不仁不义的事情做多了,终究只会落得自取灭亡的可悲下场。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复句式;在句子中一般作宾语、分句;多用于坏人。

  运用示例

  郭沫若《武则天》第四幕:"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有史以来的天经地义。

多行不義必自毙

  《老子》曰:“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用大道的法则规律和秩序辅助国家的治理者,在进行国家治理时,会避免穷兵黩武,不以武力征服天下,把握住義与仁的尊道贵德,顺天应人,治理回旋的空间就会比较大,而且容易成功。“兵”,是礼德心火“文化”与“军事”一体两面中在军事领域的外用之器。心中礼火明亮,应当“光而不耀”,文治武功一体,执一为用。“武”的本义,是止熄干戈,兵强而慎用,只用于以战止战,“用其光,复归其明”,维护和平才是正善治之道。《黄帝四经》对文和武的定义原则,是“动静参于天地谓之文,诛禁时当谓之武”,不相违则合德。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大国在当前错误地将内壮御外所用的“兵”,强加于天下,而不是施予義与仁进行交与友,将自己藏私夹欲的价值观打扮成仁爱,用“兵强”妄施矫装的正義,干预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的现状,破坏世界各地自然形成的秩序,逆天而行,弄得地球村烽烟四起,乱象频生,动荡不安,阴義阴金猖盛,必有金融灾祸和乱象战争,导致贫困厄运。西方大国自己奉行假仁假義,面对世界的觉醒而不自知,以世界领袖自居的强势,必定会多行不義而自毙。西方大国利己型价值观的仁和益私式狭隘的阴義,违背天道的自然法则和秩序,正必然变邪,善必定化恶,只能强势于一时,当气运耗尽以后,在世界逐步形成的新秩序中,必然会滑入交恶失友的死胡同内,循环扩大,无法自拔而最终衰败。

  《春秋繁露·对胶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真正的仁爱,必然会规范言行,符合天道法则秩序,治人事天,以仁德约束自己对利的盲目追求,内修内壮,不是将自己的价值观、政治理念强加于人。外行外用仁義,离不开内修信智礼的内壮过程,而且外在的行用仁義,也需要逐步积累,与内修相辅相成。古人曾将義德義行,上升到“行一不義,虽得天下不为”的高度,加以重视。

  在治世应事的治国中,既有義德金的支撑,也有仁爱平等互惠的交流,这样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这两者成就的外显,却必需建立在自己的国土与信德厚实,海疆与智水清明,空天与礼火明亮的基础之上。我们自己的信土智水礼火和国土海疆空天的建设,还没有实现足够的强大时,则无法实现“强生威,威生惠,惠生正,正生静”,疆界内外的和平宁静就难以产生。

  外用外行義与仁,在物欲横流、霸道强权主宰世界秩序的外环境中,难以产生实效。很多国家重利轻義,或是在義与利之间游走,只有运用王道之强才能破解霸道之强,从而产生義利之间的和谐,使霸道强权难以继续维系阵地,使真正符合天道自然法则规律的正義,在世界地球村上能够达成共识,全都信受奉行,诞生出既符合自然秩序又符合人类共同根本利益的新秩序。人们需要以王道之强,实现强生威,威生義仁之惠,惠及地球村,義惠促生正觉,仁爱诞生地球村的和平宁静。

  《敦煌写卷·六韬》:王曰:“何谓人性?”太公曰:“性有仁、有忠、有信、有義、有贪戾、有狼戾。”人性中有哪些成份呢?人性中有肝木仁德的慈爱孝悌,有心火礼德忠的诚和平忍,有脾土信德信仪的度数,有肺金義德的忠勇节恕,还有阴我私心的贪婪暴戾。贪戾则喜好获得与拥有,偏好虐夺侵占,不好利人而好败人。还有狼戾般凶狠暴戾的恶性,狼戾喜欢严刑酷法,偏好杀戮性命,使罪恶充积,危亡旋踵,祸及子孙。

  人性中的仁忠信義若不唤醒、确立,贪戾与狼戾就可能被私欲贪心激活而膨胀,贪戾、狼戾都是人类争斗和战争的种子。只有忠信、仁義的内圣外王所构成的王道,达到强生威阶段以后,才能完全抑制与清除这种危害。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治国纯靠权谋、杀戮和酷刑,是中国历史上霸治的发端。一部《韩非子》,其诈术阴谋波谲云诡,只见威而不见德,只知利而不知義。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严法酷刑治理万民,一人犯法,株连九族,一家犯法,邻居连坐,绝无道德教化,“事皆决于法”,“以吏为师”。酷刑的滥施和刑狱的无限扩大,带来无尽恶果,秦朝人口一共两千万,囚徒却有两百万之多。秦朝治国,弃仁与義于不顾,终于自作孽不可活,以至于二世即亡。

  战争,是地球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梦魇,长期困扰人类,却挥之不去,犹疑在波涛,怵惕梦成魘。战争是民族、宗教、国家、阶级、集团之间利益矛盾、恩怨纠结等因果关系激化的必然结果。民族、宗教、国家、阶段、集团,都是群体的异名,只是大小各异,层级高低各不同。个体是群体的细胞,群体意识与集体意志力都始终伴随在其中。如果没有德道的规范,正与善都会难以维持和坚守,那么兴亡交替和新旧转换必然会出现。正所谓多行不義必自毙,背信弃義,贪戾无度,长期干坏事的人或群体,不论如何矫装打扮,迟早必定会自取灭亡。

  在五行治理模型中,如果内用信智礼紊乱丢失,离道失德严重,外用義与仁就必定会蜕变成假仁假義。内心奸恶,假作仁義,表面装作关切,内心毫不同情,伪装成大義凛然,实则藏私夹欲,包藏夺利益己的祸心。

  如果将春秋战国的历史放大为世界史进行观察分析,战争则分为群体内与群体之间两种形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由于道德文化大系统的缺失,假仁假義包装下的霸道强权性战争,充斥世界历史的画卷,“春秋无義战”同时也是世界性的历史现象。仁与義的本義被篡改,人们为了满足私心贪欲,仁与義被赋予不同的形名和内容,鱼目混珠,混淆定義,更是司空惯见。

  以爱自己爱上帝为仁,以自大伤人为義。包装征服的欲望,打扮攫取利益的贪心,以正義的维护者自居,以自我为中心而否定多元化,兜售强推自己的价值观。

  在追求“正道”的统治中,西方经历过三大演变过程。第一阶段,为争夺谁是代表上帝的正统而征战,上演过漫长的你争我夺的腥风血雨;第二阶段,不再争谁是代表上帝的正统,转变成国家之间为攫利而战;第三阶段,则不再为国家扩疆拓土而战,而是转变成为世界性的价值观推销和为资源攫利而战。

  西方战争的特点,是以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战争为主轴。东方则由于文化本质的不同,常常是群体内的战争是历史现象的主轴,群体间的战争则相对较少一点。东方虽然没有经历西方式霸治强权的三阶段变化,却并不是非得要经历西式的过程。东方文化顺天应人,恪守自然规律,遵循天道法则,顺应五运变化。内圣外王的王道治理思想,如果不被意识哲学文化所扭曲与篡改,就可以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引领世界建立更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新秩序,更替长期由西方所主导的损人利己的旧秩序。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