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

2022-07-14 09:09:39 百科资料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与单发性腔隙性脑梗塞一样,都是脑梗塞(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在基底节区。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部分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该病的诊断主要为CT或MRI检查。

  • 中文名称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
  • 外文名称 Multiple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
  • 分类 脑梗塞的一种
  • 性质 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
  • 诊断 主要为CT或MRI检查

简介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在大脑的基底节区。通常,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较易出现这样的腔隙病灶。早期很多人仅有轻微的头痛头昏、讲话不利索、流口水、吃饭吞咽动作减慢、常咬自己舌头等情况。此外,也可表现为精细动作差、吃饭时掉筷子等。腔梗虽然是最轻的脑梗塞症型,但它有缓慢进展的特点。

治疗

急性期治疗

  一般来说,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大多是良好的,致残率很低,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对于一些有症状的患者可以考虑短期输注一些活血化淤的药物来缓解症状,如果没有明显症状是不需要过度干预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位血脂高的患者平时没有头晕、恶心等症状,遵医嘱坚持吃血脂药并控制危险因素即可,不必再长期吃尼麦角林等所谓"活血化瘀"的药物。

后遗症治疗

  一般主张早期进行康复训练,但早期训练必须在病情稳定后进行。肢体各关节被动活动是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措施之一,其原则是不能超越关节本身的正常活动范围。

  后期康复中家用的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使得受损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除直接锻炼肌力外,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这样既可以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又可以防止关节挛缩。切忌多次做粗暴的关节被动活动。

表现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样,有超过20种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特点是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等。还有的腔隙性脑梗死以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慢性起病,患者和家属都很难察觉到变化,误把症状归结为睡眠不佳、压力过大、情绪不好等诸多原因,从而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造成了不能恢复的神经功能缺失。

检查

  CT和MRI广泛应用.但影像学上显示有病灶,临床上不一定有症状。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有很多"静区",也就是非功能区。腔梗发生在这些部位,不会立即表现出相应的症状,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发作,才有可能出现所谓的"累积效应"。也就是说,发病一次便加重一次,特别是老年人,最终才会影响患者的器官功能。

注意事项

  除了用药治疗外,防治腔隙性脑梗塞还应注意:

  高血压患者应长期药物治疗

  定期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

  坚持降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5mmHg;

  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

  定期心脏检查

  特别注意心功能变化及心律失常,改善心脏供血,防治冠心病;对突发头痛、头昏、眩晕、记忆力力减退等 对突发头痛、头昏、眩晕、记忆力力减退、反应迟钝、遗忘、视物不清、面部发麻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尽早到医院做头颅CT,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

  1、按时服药,定期回访体检

  2、合理膳食,保养脑血管

  3、纠正生活陋习

  4、积极运动,控制体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