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夏九九

2022-07-13 16:14:01 百科资料

"夏九九"和"冬九九"一样,是我国农历中用"九"习惯标示的杂节,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

  • 中文名称 夏九九
  • 内容 用农历标示的节气歌
  • 范围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适用
  • 对应 冬九九
  • 流传 民间

夏九九的流传

  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它是以冬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

  "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

夏九九的历史记载

  据考证,"夏九九歌"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历代都有记载。南宋人陆泳在《吴下田家志》中就记载了"夏至九九歌"。有人发现,该支歌谣用松烟墨写在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庙正殿的榆木大梁上,至今墨迹犹新。歌谣道:"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由谢肇淛编撰的《五杂俎》,是明代的一部随笔札记,著作包括读书心得、事理分析、政局时事、风土人情,笔记中也有一首"夏至后九九谣":"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水如沐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

  在清代人杜文澜编撰的《古谣谤》里,一首"夏九九歌"格外引人注目:"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顶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民间的"夏九九歌"就更多了。比如旧时北方农村流传的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

  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江南一带流传的又有所不同了:"一九二九,扇子勿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顶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余姚东部一带(旧慈溪西乡)农村的夏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勿离手;三九四九,汗出淌流;五九四十五,晒煞河鲫鱼;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得时;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夜里盖棉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歌谣中说到的"炭墼",圆柱状,用炭末制成,主要用作手炉的燃料。手炉是旧时大户人家冬天烘手的日常用具,形似火熜但比火熜要小,多用白铜制作,非常细巧、精致。

夏九九全文

  如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全文是: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异地的夏九九歌

  异地也有"夏九九"歌,北方农村的"夏九九"歌,是: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

  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夏九九"歌虽然未广泛流传,但它比冬九九适用范围更广。除了青藏高原、西北部分地区等地区不适用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适用。这是因为我国南北温差夏季小,冬季大。因此"夏九九"歌就没有"冬九九"的那种地域局限性。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