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基督教的本质

2022-07-06 23:26:23 百科资料

《基督教的本质》是德国思想家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创作的宗教哲学著作,1841年首次出版。 

《基督教的本质》全书分3部分:导论,概述人和宗教的本质;第一部分,论述宗教的人本学本质;第二部分,批判宗教的神学本质。费尔巴哈在书中从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阐明了宗教神学的秘密,认为它实质上是人本学,分析批判了基督教及神学,批驳了黑格尔思辨哲学关于基督教的错误观点。费尔巴哈在该书中指出,人是现实的感性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理性、意志和情感(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仅是宗教的基础,也是宗教的对象。 《基督教的本质》在当时唯心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其中所阐述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对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思想解放的影响。

  • 中文名 基督教的本质
  • 别名 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
  • 作者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
  • 出版时间 1841年
  • 类别 宗教哲学

内容简介

  《基督教的本质》全书分三个部分。在“导论”部分,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他思考的对象,将宗教归结为对无限的认识;在第一部分,费尔巴哈论述宗教的人本学本质,他发挥了“宗教之真正的或人类学的本质”,论及上帝作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为“爱”等方面,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本性的各种不同的需要;在第二部分,费尔巴哈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他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象,论及其他学科,尤其是哲学时,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伪宗教的,他还提出一种机械论的唯物主义。 

作品目录

导论第一部分 宗教之真正的、即人本学的本质第二部分 宗教之不真的(或神学的)本质
第一章 概论人的本质第三章 作为理智本质的上帝第二十章 宗教的基本立场
第二章 概论宗教的本质第四章 作为道德本质或法律的上帝第二十一章 上帝的实存中的矛盾
第五章 化身之秘密或作为心之本质的上帝第二十二章 上帝的启示中的矛盾
第六章 受难上帝之秘密第二十三章 上帝一般本质中的矛盾
第七章 三位一体或圣母之秘密第二十四章 思辨的上帝学说中的矛盾
第八章 逻各斯与属神的肖像之秘密第二十五章 三位一体中的矛盾
第九章 上帝里面的创世原则之秘密第二十六章 圣礼中的矛盾
第十章 神秘主义或上帝里面的自然之秘密第二十七章 信仰与爱的矛盾
第十一章 天意或无中创有之秘密第二十八章 结束语
第十二章 犹太教中创造的意义附录 解释、注解和引证 
第十三章 心情之全能或祈祷之秘密------
第十四章 信仰之秘密——奇迹之秘密
第十五章 复活与超自然的诞生之秘密
第十六章 基督教的基督或人格上帝之秘密
第十七章 基督教与异教的区别
第十八章 自由独身与修道之基督教的意义
第十九章 基督教的天国或人格式的不死

创作背景

  长期以来,德国古典哲学中都充斥着唯心主义的思想,尤其是在黑格尔的思辩唯心主义哲学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黑格尔去世以后,黑格尔哲学开始解体,青年黑格尔主义哲学家们对宗教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是这些批判都是从唯心主义的立场上进行的,因此缺乏足够的力量。并且在批判的过程中,使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走向了极端,发展成为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这不仅不能最终批判宗教,而且使德国的哲学更加混乱,这就需要恢复唯物主义的权威,从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宗教进行批判,费尔巴哈从19世纪的30年代以来,就一直批判宗教唯心主义的哲学,特别是在19世纪30年代的后期,他开始坚决地批判黑格尔的思辩唯心主义哲学,并试图把对宗教的批判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结合起来。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仔细的研究,他创作了《基督教的本质》一书。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第一部分

  宗教认为,上帝是宗教的对象,上帝是全知、全能、博爱的。费尔巴哈指出,上帝的这种本质来自于人的绝对本质即理性、意志、爱。是人将自己的本质分裂出去,只不过这种本质在人身上是有限的,而通过人的想象力把它设想成为无限的,集中于上帝一身。宗教是人跟自己的分裂。为了详细地说明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费尔巴哈用了四章的内容从四个方面作了阐述。

  首先,费尔巴哈考察了作为理智本质的上帝。他指出,作为理智本质的上帝就是人的理智本质的对象化。纯粹的、完善的属神的本质,是理智的自我意识,是理智对自身的完善性的意识,无顾虑的、无情的上帝,正是理智所固有的、客观的本质。第二,作为上帝的上帝,即作为非有限的、非属人的、非物质的、非感性的上帝,仅是思维之对象,即是自己成为自己的对象的理性。第三,上帝的一切形而上学的规定,都只是思维理智的规定,作为一切实在性之总和的理性是上帝最必不可缺的本质,是至高的、最终的本质,是最深的、最重要的需要。

  其次,费尔巴哈考察了作为道德本质或法律的上帝。他认为,希望在宗教中满足自己,作为上帝的上帝的理智本质,只是宗教的至高无上的、最终的立足点和结合点,但作为道德的完善本质的上帝,就是实现了的道德理念、人格化的道德律,人们在现实社会中都希望自己达到道德的完善,这种道德完善的追求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人们就感到痛苦。为了摆脱这种意识的痛苦,摆脱虚无感的苦恼,在费尔巴哈看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使心、爱意识成为至高的、绝对的威力和真理,也就是设定一个上帝。

  再次,费尔巴哈考察了作为心之本质的上帝。他认为,对宗教来说,只要求达到道德完善性的那个法律,谁也不感到满足,还必须通过心和爱来调解自己跟上帝的关系。费尔巴哈还认为,心和爱是同一的。作为心之本质的上帝就是爱。而上帝之心的本质,就是人之心的本质,上帝的爱就是人的爱。上帝对人的爱,就是人对自己的爱,不过这种爱被对象化为、被看作是至高的真理、人的至高的本质罢了。

  最后,费尔巴哈考察了受难上帝的秘密。他认为,所谓人化了的上帝(基督)的一个本质规定,就是苦难。作为上帝的上帝,是一切属人的完善性之总和,而作为基督的上帝,则是一切属人的不幸之总和。费尔巴哈认为,人对自己的整体性的意识,就是对三位一体的意识。三位一体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总而言之,从基督教的教义来看,基督教实际上就是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人类对自己本质的一种表达,或者说,基督教是人本质的一种对象化。

  另外,费尔巴哈还用了大量的篇幅仔细地论述了基督教的宗教活动及信仰内容的人类学的本质,如祈祷、信仰、奇迹、复活、超自然诞生天国、永生等,这些实际上是人的某种心愿或要求的反映,是人的现实生活的一种歪曲的表达。概括起来,费尔巴哈指出,宗教就是人的意识,上帝就是人的自身,人是宗教的开始、中心和尽头。 

  第二部分

  费尔巴哈认真总结和分析了宗教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从而批判了宗教的不真实性,并初步涉及了自己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思想。他指出人们之所以信仰上帝,根源是因为在现实的世界中存在着太多的苦难、不幸、痛苦和烦恼,人类希望得救。但是,基督教的历史并不是拯救人类的历史,相反,在基督教发展的过程中,却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苦难。他进一步地发展了他的宗教异化的思想,他指出,宗教作为人本质的对象化的文化存在的形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背离了人本质,成了另一个本质,成了神学的对象,也就成了谎言、欺骗、矛盾和诡辩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通过对宗教的本质的论述,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的结束语中,提出了对宗教的态度问题。既然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宗教的内容就是人类生活的内容,因此,对宗教的态度就决不仅仅是否定的态度,而应该是批判的态度,也就是要把宗教中真的和假的东西分开,把宗教中颠倒的关系再颠倒过来。具体地说就是,充分认识宗教的人本学的本质,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宗教,把人看作是第一性的,是决定性的东西,而宗教所信仰和崇拜的上帝则应该视为是第二性的东西,是人的产物。 

后世影响

  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把当时德国反对宗教的哲学斗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批判了思辩唯心主义哲学,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的前提。该书在七年内出了三版,问世不久即被翻泽成俄、法、英等多国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成了费尔巴哈的信徒及其思想的传播者。“真正社会主义者”继承和发挥了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者也从费尔巴哈的这本著作中寻找根据。 

  《基督教的本质》是宣布人和自然的独立权力的“独立宣言”,它给宗教神学和唯心哲学以沉重的打击。它的问世,是唯物主义的真正胜利。它所宣传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对当时的德国和欧洲的先进知识界起了极大的解放作用。一时间,费尔巴哈的名字成为向愚昧、迷信以及专制政体进行斗争的标志。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是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出生在德国兰斯休特的一个教师家庭。1823年进入海德堡大学神学系读书,开始研究神学。后被黑格尔哲学所吸引。于1824年转入柏林大学哲学系,听黑格尔的讲课。1828年大学毕业,到爱尔兰根大学当传学讲师。1830年,他发表《论死和不朽的思想》一书,批判了基督教灵魂不死的教义,因而遭到迫害,被永远逐出大学讲坛。1836年,他离开城市迁居布鲁克堡乡村,专心从事著述活动,依靠当纺织工人的妻子的微薄收入度日。1839年,他发表《黑格尔哲学批判》。1841年,他的主要著作《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之后又陆续出版了《未来哲学原理》(1843)、《宗教的本质》(1845)以及《宗教本质讲演录》(1851)。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