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
- 中文名称 城市内涝
- 释义 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 客观原因 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
- 不易积水城市 苏州、无锡等
- 排水系统 排水设施就不健全,不完善等
造成原因
地形地貌
地势比较高的地区不容易形成积水,例如苏州、无锡等老城虽然是水乡城市,但是因为老城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所以不怎么容易形成积水。而城市范围内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区,就容易形成内涝,城市建设用地选择什么样的地形地貌非常重要,如果选择在低洼地或是滞洪区,那降雨积水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排水系统
国内一些城市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有的地方排水设施就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是造成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城市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渗,也容易形成这段路面的积水。
城市环境
由于城市中植被稀疏,水塘较少,无法贮存雨水,导致出现"汇水"的现象形成积水。而且热岛效应的出现,导致暴雨出现的几率增加,降水集中。
交通引起
由于尾气排放过多,导致空气中粉尘,颗粒物较多,容易产生凝结核,产生降水。
特点
首先,城市内涝在中国比较普遍。从发生的区域来看,以前主要发生在一些沿海地势比较低的地区,内陆城市也经常发生。过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小,可选择的区域比较大,一般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建设,而,现在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可选择的余地少。
其次,城市的某些特定地点的发生率较高,例如立交桥。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排水内涝方面也出现许多新问题。例如很多地方的立交桥下,降雨后会积水。过街的地下通道、铁路桥、公路桥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而立交桥等在农耕社会是不存在的。

分布
任何地区都有可能发生城市内涝,从城市设计研究的角度来说没有主要分布地区的说法。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内涝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几率还是比较多,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城市内涝的发生率要低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亚洲的一些国家出现城市内涝,大家躲开避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在西方建设观念上,就认为这是很大的事故。
影响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期,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就像在摊大饼。原来的河流和湿地都没了,原来可以渗水的地面都变成不渗水的水泥地了。
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市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就对突然发生的积水和交通瘫痪等不能容忍。一旦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突然倍增的洪水无处可去,当然会在城市里肆意奔流,于是,道路瞬间成"河流",广场立即变"湖泊",建设在河道、湖畔等低洼地带的居民区、工厂等,随之成了泽国。事实上,城市内涝本身,就是各种"城市病"集中发威的结果。

防治
包括把公园、停车场、运动场等地设计得比其他地方低一点,暴雨时把水暂时存在这里,就不会影响正常的交通,像挪威,市区修得不是很整齐,他们的做法是多在市区建设绿地,发挥绿地的渗水功能,进行雨水量平衡,实现防灾减灾的作用。
一些国家还建设一些暂时储水的调节池,等下完雨再进行二次排水。我们在实践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总是出现问题,它才受到关注,存在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这是被动的应对措施,结果也是被动的。
建立多层监管体系:
1.设计行业需依照规范做事,规范必须严谨且有前瞻性,"有远虑则无近忧";
2.加强市场监管,既要保障投资走向和可持续性,又要确定保险公司的责任;
3.制定配套法律和有约束力的城市规划,落实财政投入,设定建设和改善的时间表,如此可以依法依规划行政问责,取得实效。
采取工程措施:
- 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 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 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 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 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非工程措施:
- 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如利用RS和GIS和土地利用、DEM等来建立模型来评估风险;
- 适当增大设计参数:应增大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取值;
- 城市防洪减灾政策与法规建设:约束和制裁不利于防洪减灾的经济社会活动,以实现防洪减灾的目标;
- 建立城市排涝工程管理机制:合理调整城市水利基金支出和使用结构,建立渠道畅通、管理严格的资金投入机制;
- 借鉴国外防治内涝经验:如日本,德国都是治理内涝和雨水利用技术十分先进的国家,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及技术。
建立城市排水防涝信息系统
- 2013年,国家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应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遥感应用等技术系统,加快建立具有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明确提出,要建立适合当地条件的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将现代地理信息和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日常运行管理、风险控制和应急。
- 城市管理部门可借助信息系统实时掌握降雨强度、降雨分布、降雨量等信息,获得异常自动报警信息及处理方案;实时全面了解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运行状态,对管道排水能力和抢修现场进行智能化监管。
国际经验
千叶县
千叶县的雨水调蓄设施主要由湿地、跑步道、草坪广场和游戏广场等雨水可渗入的设施组成。周围堤岸上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植物。湿地周边水生植物茂盛,坡面上做了绿化,在保持良好净化作用的同时使景色清新自然,吸引了附近居民和儿童前来休闲、玩耍。
在枯水期,景观池维持整个调蓄设施中唯一的亲水区域,人们可以到这里来散步、娱乐和休闲;在丰水期,当暴雨来临时,警报提醒游人疏散,此时的游戏广场、草坪广场作为雨水调蓄渗透塘进行蓄水,暴雨过后储蓄的雨水下渗,在削减洪峰流量的同时补充地下水源。
汉堡
在德国汉堡,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在洪水期有很强的调度水量能力。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地下蓄水,既保证汛期排水通畅,又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利用。
德国推广的新型雨水处理系统--"洼地-渗渠系统",是包括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组成的设施。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
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在渗渠中的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不仅大大减少了雨洪暴雨径流,同时由于及时补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从而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