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地锦

2022-07-01 16:34:06 百科资料

地锦(学名:Euphorbia humifusa Willd. ex Schlecht.)一年生匐匍小草本,长约15厘米,含白色乳汁。6~8月开花,7~9月结果。茎从根部分为数枝,带紫红色,平铺地面。叶小,对生,长椭圆表,边缘有细齿,花极小,生于壶形苞内。长于路边、桑树林中、房屋附近。各地都有分布。

地锦草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及没食子酸,有强烈抑菌作用,抗菌谱很广,并有止血和中和毒素的作用。药用全草,防治肠炎病和烂鳃病,也可单用,也可与铁苋菜等合用。

  • 中文名 地锦
  • 学名 Euphorbia humifusa Willd. ex Schlecht.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根纤细,长10-18厘米,直径2-3毫米,常不分枝。茎匍匐,自基部以上多分枝,偶而先端斜向上伸展,基部常红色或淡红色,长达20(30)厘米,直径1-3毫米,被柔毛或疏柔毛。叶对生,矩圆形或椭圆形,长5-10毫米,宽3-6毫米,先端钝圆,基部偏斜,略渐狭,边缘常于中部以上具细锯齿;叶面绿色,叶背淡绿色,有时淡红色,两面被疏柔毛;叶柄极短,长1-2毫米。花序单生于叶腋,基部具1-3毫米的短柄;总苞陀螺状,高与直径各约1毫米,边缘4裂,裂片三角形;腺体4,矩圆形,边缘具白色或淡红色附属物。雄花数枚,近与总苞边缘等长;雌花1枚,子房柄伸出至总苞边缘;子房三棱状卵形,光滑无毛;花柱3,分离;柱头2裂。蒴果三棱状卵球形,长约2毫米,直径约2.2毫米,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花柱宿存。种子三棱状卵球形,长约1.3毫米,直径约0.9毫米,灰色,每个棱面无横沟,无种阜。花果期5-10月。

生态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蔽,较耐湿。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或壤上栽培为宜。可与玉米间作。

分布区域

  除海南外,分布于全国。生于原野荒地、路旁、田间、沙丘、海滩、山坡等地,较常见,特别是长江以北地区。广布于欧亚大陆温带。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秋季9-10月待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贮藏备用。春播3-4月,种子与草木灰拌匀,条播,按行距15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薄覆细土,稍加镇压。

栽培技术

  出苗后,要及时拔除杂草。施肥以人粪为主。待玉米收获后要加强田间管理,促使植株旺盛生长。

  10月采收全株,洗净,晒干或鲜用。

主要价值

  药用功效

  地锦草的入药部分为干燥的全草,药性辛,平。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主治痢疾,泄泻,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疮疖痈肿,湿热黄疸,为活血止血药。

  地锦草全草药用能祛风、解毒、利尿、止血、杀虫、治赤痢,还可配制蛇药;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者,可单用,或与茵陈、栀子等配伍,以清热利湿退黄。地锦草也可用于痈疽恶疮、跌打伤痛湿疹溃疡、烧烫伤及毒蛇咬伤诸证,临床多用鲜品捣烂外敷。

  地锦草还可治脏毒赤白、蛇咬伤、带状疱疹、细菌性痢疾、血痢不止、咽喉发炎肿痛、咳血、吐血、便血、崩漏、便血淋、金疮出血不止、牙齿出血、奶汁不通、小儿疳积、痈疮疔毒肿痛、功能性子宫出血、胃肠炎、湿热黄疸、脾劳黄疸等等。

  地锦草配合秦皮、地榆、黄芩、元胡可治治疗急性菌痢,配铁苋菜和地榆治疗急性菌痢,也有良好效果。急性肠炎和单纯性消化不良用地锦草煎剂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腹泻及急性肠炎也有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对菌痢、肠炎及其他肠道传染病,慢性支气管炎、咯血有良好的临床使用效果。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