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地质学基础

2022-07-10 15:28:43 百科资料

地质学基础课程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设的慕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于2018年09月22日首次在中国大学MOOC开课,授课教师为袁晏明、王军鹏、杨宝忠、续海金、刘强、刘德民、申添毅、徐海军。据2021年8月中国大学MOOC官网显示,该课程已运行7学期。

地质学基础课程共二十一章,包括断裂构造、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岩石的受力与变形、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古生物及化石、地壳和岩石圈等内容。

  • 中文名称 地质学基础
  • 外文名称 Foundations of Geology
  • 类别 慕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授课平台 中国大学MOOC
  • 开课时间 2018年09月22日(首次)

课程性质

课程定位

  地质学基础课程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一门传统课程,也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工程地质类专业开设的地质学基础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地球及地质作用、矿物及岩石、构造运动及产物、古生物及演化、相分析及地史等诸方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知识,对一般地质现象能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为学习专业课程和野外工作打下基础。

适应对象

  地质学基础课程适合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质、地理、宝石学等专业本科生和社会、中学地学爱好者学习。

课程简介

  地质学基础课程共二十一章,分为七十六个知识点。第一章至第五章分别介绍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地球的年龄和地质年代、地壳的化学成分、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地质营力和地质作用等知识点;第六章至第十章分别讲述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岩浆及岩浆作用、岩浆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变质作用方式与类型、无脊椎动物等内容;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分别介绍产状和产状要素、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构造运动特征、岩石变形、褶皱形成机制等知识点;第十六章至第二十章分别讲述断层分类、面状构造、构造层次及其构造组合、古地理分析及古地理图、新生代地史特征等内容;第二十一章介绍岩浆矿床等知识点。

课程大纲

  第一章 绪论

  1.1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1.2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绪论单元测验

  第二章 地球

  2.1地球概况

  2.2地球的物理性质

  2.3地球的圈层构造

  2.4地球的年龄和地质年代

  地球单元测验

  第三章 地壳和岩石圈

  3.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3.2稳定地壳和活动地壳

  3.3地壳的化学成分

  3.4岩石圈

  地壳和岩石圈单元测验

  第四章 矿物

  4.1矿物的概念

  4.2矿物的形态

  4.3矿物的物理性质

  4.4矿物的分类与命名

  4.5自然元素大类

  4.6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

  4.7氧化物及氢氧化物

  4.8硅酸盐

  4.9其他含氧盐

  4.10卤化物

  矿物单元测验

  第五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

  5.1地质营力和地质作用

  5.2风化作用

  5.3剥蚀作用

  5.4搬运作用

  5.5沉积作用

  5.6成岩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单元测验

  第六章 沉积岩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

  6.1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6.2沉积岩的各论

  沉积岩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单元测验

  第七章 岩浆作用及其产物

  7.1岩浆及岩浆作用

  7.2岩浆的成因与演化

  7.3岩浆岩体原生构造

  岩浆作用及其产物单元测验

  第八章 岩浆岩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

  8.1岩浆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8.2基性岩类

  8.3脉岩类

  岩浆岩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单元测验

  第九章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的形成

  9.1变质作用

  9.2变质作用方式与类型

  9.3变质岩的特征及分类

  9.4区域变质岩

  9.5混合岩

  9.6接触变质岩

  9.7气液变质岩

  9.8动力变质岩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的形成单元测验

  第十章 古生物及化石

  10.1基本概念

  10.2无脊椎动物

  10.3古植物学

  古生物及化石单元测验

  第十一章 产状和接触关系

  11.1产状和产状要素

  11.2层状岩石的产状

  11.3接触关系

  产状和接触关系单元测验

  第十二章 地层与地层单位

  12.1基本概念

  12.2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12.3地层单位

  地层与地层单位单元测验

  第十三章 构造运动

  13.1构造运动的分类

  13.2构造运动的特征

  13.3构造运动的地质记录

  13.4地震

  构造运动单元测验

  第十四章 岩石的受力与变形

  14.1应力和应变

  14.2岩石变形和影响岩石变形因素

  岩石的受力与变形单元测验

  第十五章 褶皱构造

  15.1褶皱和褶皱要素

  15.2常见褶皱类型

  15.3特殊褶皱类型

  15.4褶皱的形成机制

  15.5褶皱的研究

  褶皱构造单元测验

  第十六章 断裂构造

  16.1节理

  16.2断层的几何要素和位移

  16.3断层的分类和组合型式

  16.4韧性剪切带

  16.5断层形成机制

  16.6断层的研究

  断裂构造单元测验

  第十七章 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

  17.1面状构造

  17.2线状构造

  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单元测验

  第十八章 构造组合

  18.1构造层次及其构造组合

  18.2伸展作用及其构造组合

  18.3挤压作用及其逆冲推覆构造

  18.4走滑断层及其伴生构造

  构造组合单元测验

  第十九章 相分析和古地理重建

  19.1一般既念

  19.2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相标志

  19.3主要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相特征

  19.4古地理分析及古地理图

  相分析和古地理重建单元测验

  第二十章 地壳演化史

  20.1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史

  20.2早古生代地壳演化史

  20.3晚古生代地壳演化史

  20.4中生代地壳演化史

  20.5新生代地史特征

  地壳演化史单元测验

  第二十一章 矿床的基本知识

  21.1矿床的有关概念及其成因分类

  21.2岩浆矿床

  21.3变质矿床

  21.4外生矿床

  矿床的基本知识单元测验

  (注:课程大纲排版从左到右排列 )

开课信息

  开课次数

  开课时间

  授课老师

  学时安排

  参与人数

  第1次开课

  2018年09月22日-2018年12月24日

  袁晏明、王军鹏、杨宝忠、刘强、刘德民、申添毅

  3小时每周

  7549

  第2次开课

  2019年02月04日-2019年06月26日

  袁晏明、王军鹏、杨宝忠、刘强

  4028

  第3次开课

  2019年08月02日-2020年01月10日

  袁晏明

  2小时每周

  4841

  第4次开课

  2020年02月05日-2020年07月15日

  袁晏明、王军鹏、杨宝忠、续海金、刘强、刘德民、申添毅、徐海军

  3-5小时每周

  6299

  第5次开课

  2020年09月01日-2020年12月31日

  袁晏明、王军鹏、杨宝忠

  3454

  第6次开课

  2021年03月01日-2021年07月15日

  4100

  第7次开课

  2021年08月15日-2022年01月15日

  袁晏明

  待定

  (注:表格内容参考资料 )

教学目标

  通过对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方向与现状,掌握地质类基础知识,看懂并运用地质资料解决实际工作。

学习预备

预备知识

  学习地质学基础课程需要先学习数理化相关的基础课程。

学习资料

  • 课程教材

  书名

  作者

  出版时间

  出版社

  《地质学基础》

  杨坤光、袁晏明

  2019年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注:表格内容参考资料 )

  • 参考教材

  书名

  作者

  出版时间

  出版社

  《地质学概论》

  叶俊林、黄定华、张俊霞

  2001年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构造地质学》

  增佐勋

  2008年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

  杜远生、童金南

  2009年

  《结晶学与矿物学》

  潘兆橹

  1984年

  地质出版社

  《岩石学》

  路凤香、桑隆康

  2002年

  《矿床学(第三版)》

  翟裕生

  2011年

  (注:表格内容参考资料 )

考核标准

  1、总成绩(100分)=平时成绩(单元测验)*40%+期末考试*60%。

  2、总成绩在60分及以上者颁发合格证书。

所获荣誉

  2019年,地质学基础课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20年11月24日,地质学基础课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教师简介

  袁晏明,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从事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及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工作。

  王军鹏,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承担构造地质学、解析构造地质学、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等课程教学工作。

  杨宝忠,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承担区域地质调查新技术、地质学基础等课程教学工作。

  续海金,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从事大陆碰撞造山带演化过程中的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等方面研究工作。

  刘强,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从事部分熔融与高温高压实验、解析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研究工作。

  刘德民,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承担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构造解析等课程教学工作。

  申添毅,中国地质大学讲师,承担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秭归野外实践教学等课程教学工作。

  徐海军,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承担构造地质学、地质学基础等课程教学工作。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